在很久很久以前的冰河时代,当时的中国被严寒所笼罩,长江沿线是野生稻生长的最北边。那时的人们生活在忧虑中,担忧如何度过寒冷的冬天。为了取暖,他们开始将稻草带回家,当作燃料或者草垫。
随着时间的推移,气候逐渐变得温暖,冰河时代结束了,进入了间冰期。在这个时期,野生稻开始茂盛地生长,分布范围也扩大了。人们发现,稻谷变得越来越常见。他们观察到老鼠和麻雀在吃草籽,受到启发,也开始尝试捕获这些谷物,并发现这些谷子是可以食用的。在很多民族的稻作起源神话里,都说稻种是仙鼠或玄鸟带来的,可能跟这个有关。
最初人们并没有将稻米带回家煮熟了再吃,而是选择在现场一颗颗地生吃。尽管这样吃并不能填饱肚子,但就像我们在路途中顺手摘几个桑葚或剥几个莲子解馋一样,是一种新奇的体验。时至今日,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仍有生吃糯谷作为零食的习惯,青年男女们也依然会相约去田里摘未成熟的青稻穗作为娱乐活动。大约在8000年前,我们进入了一个持续两千年的暖湿期,也迎来了稻作农业发展的春天。
时间来到1979年7月,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澧县的文物专干曹传松在澧阳平原上漫步,他的目光敏锐地扫过平原的每一寸土地。当时正在进行文物普查工作,在偶然发现了一处略微突兀的土岗后,他向附近的农民询问这个土岗的情况。农民们告诉他,这个地方在他们世代居住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
他借来一把锄头,开始仔细挖掘,先采集了一大包陶片标本。随着一铲一铲地挖掘,他发现这个土岗的秘密远比想象的要复杂。使他认为这个地方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土岗,而可能是一个古老的古城遗址。
但是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才开始进行了15次的考古发掘,揭示了城头山遗址的近9000平方米的面积。在这次发掘中,他们出土了超过1.6万件的珍贵文物。考古学家们对第一期城墙下的木炭标本进行了碳14年代测定。结果令人震惊:这个遗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6000年以上。这意味着城头山遗址是中国发现的最古老的城。
为了防御不同部落人们的侵扰和猛兽的袭击,先人们开始建造防御性的建筑——恒城。这是最初的城市外围建筑。从城头山遗址中,考古学家们发现,根据现场保存的遗址,墙体的宽度约为25米,最宽处可达37米。防御外围的最高处约为4米。考古学家们发现,这座城市除了高大的城墙外,还有东、南、西、北四座城门。想象一下,在天黑时,守卫城池的人们将关闭这四扇大门,以保护城市居民的安全。在城头山西南的城墙上有四次大规模修缮的痕迹,这可能是因为该区域更容易受到攻击,所以不断进行维修。此外,四面城墙并不是一夜之间如此高大,因为城墙内外都有明显的堆积痕迹,表明它们是在长期的积累中逐渐变得高大的。
在城头山附近的彭头山等地,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稻谷和大米。在城头山,他们还发现了古老的水稻田和配套的灌溉设施。据推断,这是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水稻田,距今已有6000多年。当时,城头山人的水稻种植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考古专家纷纷前来参观考察。以前一些学者认为印度是籼稻的原产国,日本是粳稻的原产国。这些古稻田的发现,充分证明了中国是栽培水稻的原产国,并打破了“中国水稻由其他国家进口”的定论。
这里的城市烟火持续了2000多年,经历了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几个历史时期。大约在4000年前,这座古城遭到了废弃。关于这座中国最早城市的消亡,有多种可能的原因。可能是部落之间的战争导致了城市的破坏。也可能是澧水流域频繁发生的洪水侵袭,使城市居民无法继续生活。还有一种可能是城市居民集体迁徙到了其他地方寻找更好的生活。
无论是什么原因导致这座古城的消亡,这些发现都为我们提供了关于早期华夏文明的重要线索,并让我们更加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