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钱德洪录第二十篇原文见图:
有人就《中庸》的“至诚之道可以前知”一句请教先生。
先生说:“诚就是实实在在的道理,也就是良知。道理的奇妙作用就是能形成能力,而能力萌动的时候就能出现预兆。懂得了道理,具备了能力,能察觉预兆就可以称为圣人了。圣人并不重视预知未来。当祸福来临时,虽然是圣人,也难以避免。圣人只是明白“预兆”,遇事能够变通罢了。良知没有前后之分,只要明白了你能发现的预兆,就能够窥一斑而知全貌。如果真有想未卜先知的心,就是私心,就有趋利避害的想法。邵庸先生执着于未卜先知,恐怕就是因为他趋利避害的私心没有尽除的原因。
上面的这一段译文,是我翻阅了字典和相关的文献,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这一篇作出的解析。
因为书上的译文实在与看原文的区别不大,看完了还是会有人云里雾里。单是一句“其萌动处就是几”这一句如果不把“几”的意思解释清楚,大概你看了也等于没看。
我再一次深深的感觉到,为什么现在的人一提到文言文就觉得非常的头疼,全是因为在文字习惯上的不一样,让太多的人无法好好的阅读和理解。
也正因为如此,有些朋友在与我聊天时问我,有没有什么好书可以推荐给他们。我想想都会先说:“我看的书可能你不会感兴趣。”
“你说的都没说,怎么就知道我没兴趣呢?”
“《易经》《道德经》《传习录》。”
“确实没兴趣,知乎者也的东西,跟它认识但不熟。”
这个结果早在我的预料之中,不是因为我有多厉害,而是因为我明白这其中的缘由。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些人仿佛很神奇,在对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的预判上面,有一种很神奇的本领,常常都能说中十之八九。
在旁人眼里,会觉得无法想象,实在不能理解他们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关于预判,我突然想到了一个人的故事。
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有一位大将军名叫年羹尧,他先是在康熙年间辅助皇帝平定西北边疆动乱,后来又以自身极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协助雍正登上皇位,作为雍正的心腹大臣,又是战功赫赫的两朝元老,妹妹还被雍正封为贵妃,作为一个在军事、政治多个方面手揽大权的皇亲国戚,一时风光无两。
可是,谁也没想到这样一个有功于雍正登上帝位,炙手可热的权臣,最后却被他亲手扶上帝位的雍正一手将他送进了地狱。
首先,雍正下诏书警告年羹尧“守功难”,接着雍正开始联络亲信、官员与之割裂,揭发检举,站对阵营。然后,雍正就选中时机,公开将矛头对向年羹尧,将其调职,并抓住其写错贺词为把柄,以大不敬的名义将之降职,加以群臣弹劾,列出92条罪状。
年羹尧最终被赐狱中自尽,抄家充公,落得家破人亡。
坐在牢狱中的年羹尧想起了他的恩师离开他时留给他的一首诗“海水摇青云四垂,瞳眬晓日照旌旗。愿君熟读淮阴传,毋忘低头胯下时”,细细品来,老师竟然在他少年之时就预知了他的一生,同时也给了他深深的告诫。
为什么他的老师能有这样的本领预知他的一生呢?
年少时的年羹尧桀骜不驯,不但非常的狡猾,还力大过人,一般人根本降不住他。
到了该入私塾读书的年龄,父亲把他送进了学堂,可是他从来不会听老师的话,整天胡作非为。老师被激怒要打他,结果却被他夺过戒尺来将老师痛打了一顿,受到侮辱的老师辞馆而去。因为年羹尧的顽劣不堪,到了13岁的时候仍然目不识丁。
家里的人非常着急,他的父亲更是忧心如焚,到处寻访名师,只要有人能够教导他,花多少银子都愿意。可是因为年羹尧的恶名昭彰,没有老师愿意教他。
后来一位老人来应聘做他的老师,老人让他的父亲在乡下找一个僻静的花园,准备好一应生活所需之品,花园里弄上池沼山石,树木花草,再准备上经史子集还有十八般兵器,把花园的墙垒得高高的,待老人和年羹尧住进去之后就把门封了,只留下一个小洞能把饭菜送进去就行。
年羹尧的父亲见有人愿意教儿子无不照办,很快就按老人的要求把地方安排好了,让年羹尧跟着老人住进了那个不能自由出入的地方。
一开始,老人根本就不理年羹尧,任由他自己瞎搞,年羹尧每天移山运石,搬花弄草玩得不亦乐乎,老人每天却只是静静地看书。
日子一天天过去,年羹尧把花园里的山石花草从左搬到右,再从右搬到左,已经玩的厌烦了,可是老人每天还是静静的在看书。
他不禁好奇,这书里到底有些啥,我玩这么多的东西都玩厌了,这老头怎么看那几本书都看不厌。
于是,他向老人询问,老人却不理他,只是让他自己玩,别打扰自己读书。
年羹尧的逆反心被激发,老人越不理他,他越问,就是想搞明白这读书到底有什么好玩的,让人怎么都不厌烦。
老人见他拼命追问就问他:你真的想学吗?如果后悔了怎么办呢?
年羹尧拔出剑来,砍断了身旁的一棵树,并说道:如果不认真学,就有如此树。
就在这样的刺激下,年羹尧开始了自己读书识字。
三年之后,年羹尧一改当年的顽劣不堪,变成了一个知书识礼之人,父亲见了欢喜不已。大摆谢师宴,还拿出许多金银赠与老人。
老人不取,在离开年家时,只留下了一首诗给年羹尧,叮嘱他要好好揣摩体会。
海水摇青云四垂,
瞳眬晓日照旌旗。
愿君熟读淮阴传,
毋忘低头胯下时
这首诗里预言了年羹尧骁勇善战可以成就显赫功名,同时还叮嘱他要以淮阴侯韩信为前车之鉴,千万要低调做人。
可惜的是,年羹尧体会到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晚了。
为什么老人能够预见年羹尧的一生呢?并不是因为老人有多神,只是源于老人对年羹尧的了解和对世事的理解。
老人见识过年羹尧的荒诞不羁,也见识过他的快速果断,更加知道他的天资聪颖。
凭着自己一生的阅历,以及对人性的体会。老人觉得这个孩子是个可造之材,但是年羹尧性格上的缺陷却是他致命的弱点,而且已经多年成习,短时间的教育是改变不了的,需要的是长期的打磨。
老人自认年事已高,可能无能为力后面的教养,只能留下一首诗给他自己去参悟。
其实,那不是什么神奇,从老人想出那样的调教方案,就能看出他是深谙人性。而留下的诗,只是他从年羹尧的身上看到了一种可能。可能可以做些大事,但是也可能因为自己的骄横跋扈出问题。
如果一个人真的能对某些事物做出准确的预判,一定是他在这个领域有了非常深的认知,也具备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又或者他已经深谙世事发展的规律。
《道德经》里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道”就是指自然的规律。什么样的因结什么样的果,所有的未卜先知,只不过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了解更加透彻,看得比较远也看得比较深。
如果,你也想要具备这样的能力,不是去学算命,也不是去学打卦,而是要去在你擅长的领域专研,成为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手,你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