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生活,万卷书万里路】2017年8月7日,连续1000天阅读日志第157篇。
“妈妈,快放下你的书给我讲故事。”我正在书房津津有味欣赏《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呢,小姑娘推开书房门,抱着一摞书来到我面前,还理直气壮的补充道:“要给我讲完这8本才行哦!”
我们家没有电视,也没有手机和iPad等电子产品给娃玩。所以,这小姑娘要不自己听牛听听讲故事,要不就会像上文所述,拿一摞书到我身边缠着我给她读故事。
我发现,正如那部很多人津津乐道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那个睿智的黑人瑞德说监狱里的囚犯们:“监狱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打发时间的方式,他们或热衷收集什么,或热衷交朋友,或热衷同性恋,或热衷打架斗殴……总之,一个人,不能让自己的心里空着”。
在外面做讲座,经常有家长来问我:殷老师,我们家小孩是电视迷、手机迷,我想让他读书,可他根本就不喜欢读书,该怎么办?
我总会微笑着问:如果你不希望孩子看电视,玩手机,你给他找到了其他的让孩子度过时间的方式方法吗?
是啊,如果你不希望孩子变成电视迷、手机迷,你总得让孩子找到让他觉得更有吸引力的度过时间的方法呀。
因为,每个人,都不能让自己的心里空着。对于活泼好动正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来说,尤甚。
其实,还因为,我们都是“故事动物”。
这是昨天读了美国乔纳森·歌德夏这个“才华洋溢的年轻学者”的《讲故事的动物》后最深刻的体会。
作者在封面上提出疑问:是人类创造了故事,还是故事创造了人类?
乔纳森的观点鲜明:是故事造就了人类。而人类的定义,在作者眼里是:人类就是会说故事的动物。
慢着,这可是真的?乔纳森能拿出证据来说服我们吗?
其实,我们家这方面的书还真有几本。它们都讲到故事思维的重要性,故事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的重要性。跟我研究的阅读疗法是有很多交叉点的。
史蒂芬·平克和坎贝尔的几大本书以及《故事思维》《叙事疗法》,是阐述故事的重要性的,而《好妈妈从讲故事开始》、《故事知道怎么办》、《你的团队需要一个讲故事的人》是讲故事在育儿、团队管理和其他工作中的应用性的。
但是,在所有这些相关的书籍里,乔纳森的这本《讲故事的动物》是最全面的,同时也是非常通俗易懂的(老实说,坎贝尔的几本书,我看得很艰难,而平克的大部头,是让人望而生畏的)。他白话般的叙事方式,让人几乎一看就明白,而且行云流水般流畅的叙说,也会让人一鼓作气不知不觉就把书看完了。当然,他又不像某些育儿的故事书那般肤浅,不至于让你看完了觉得等于没看。
所以,可以这么说,这是一本浅显易懂而又不失理论深度的书。
但凡喜欢阅读并有码字习惯的人都知道,这样的书是最难得的,这样的作者是真正高水平的。
一般的书和文章,都得从三个方面说起: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作者在全书九个章节里,一一阐述清楚了这些问题。
我顺着作者的脉络,来进行总结概括。
首先,什么是故事?
故事就是叙事,讲述一件过去已经发生的或者是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这个事情有开头有结尾。一般来说,我们还要赋予这件事情以一定的意义。
作者用一个公式概括了故事。故事=主角+困境+试图解脱。
根据这个定义,人类的故事存在于哪些环节和媒介里呢?
这个范围可就宽泛了!
第一,当然是各种纸质实体书:小说、传记等都是在讲故事。
第二,是电视电影。作者是美国人,他说美国人每年每人大约花1900个小时沉浸在电视电影中,每天平均5小时。我们花在电视机和电影院的全部时间几乎都是故事时间,所以可以说,电视基本上是一种传播虚构故事的科技。
第三,接下来,作者谈到音乐。虽然不是所有的音乐都是在说故事,但是最受欢迎的音乐类型,讲述的都是主角如何竭尽全力获得自己追求的东西,尤其是男朋友或女朋友。所以,可以说,歌手的演唱是在述说故事,音乐只是故事的伪装。
第四,就连我们做梦,我们都是在讲着故事,经历故事。甚至包括白日梦。作者说,根据科学研究,我们只要有空就会陷入白日梦的时间。每个白日梦的时间大约是14秒,而每一个人每天大约做2000次白日梦。这个时间占据我们一生的三分之一。我们的白日梦,大多数时候是缅怀过去,那些曾经做过或者说过的事情,成功与失败的经过。
综合以上,我们人类可以说是故事动物,故事以及跟故事有关的活动主宰了人类的生活。“我们全身上下,甚至连骨头都沉浸在故事之中”,“人类的心灵对于沉迷于故事显得毫无招架之力。不论我们多么努力专注,不论我们站得多稳,我们还是无法抵抗另一个世界(即故事营造出来的世界)的吸引力。”
而孩子们呢?作者说:“小孩子是百分之百生活在故事中的”,“故事在小孩的生活中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几乎等于他们生活的全部”。“故事是一切事物的核心,少了核心,其余的一切都站不住脚。”
当然,作者的观点并不是独有的,著名的神话大师坎贝尔,早就在他的神话故事系列《千面英雄》、《 指引生命的神话》和《神话的力量》中深刻的阐述过这些观点,而且也早就得到了整个社会科学领域的承认和赞同。
其次,在阐述了人类是故事动物以后,作者接着追根溯源:人类为什么会是故事动物?我们为什么对故事如此情有独钟?
第一,故事是我们的技术、智慧与创造力等心灵特质的获得方式。坎贝尔在那本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100本书之一”的《千面英雄》中也说过:“令人吃惊的是,触及并启发深层创造力的核心之力就蕴藏在孩童的神话故事中,就像海洋的味道蕴藏在每一滴海水中,或像是整个生命的奥秘蕴藏在跳蚤的虫卵中一样。”
第二,故事可能是一种认知游戏。故事对于精神所产生的作用,就跟打闹游戏对身体肌肉的影响一样。故事可以让我们从现实压力中解脱,获得一小段的假期。生活追着我们跑,而我们躲进故事逃避现实。
第三,故事可以是社会的黏着剂,让大家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每个民族和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书,比如日本人会在他们的历史书中说,他们二战时侵略中国是“进入”,是为了帮助中国不受西方列强的欺负。而一部犹太人的《圣经》,是整个犹太民族形成的根基。他们能在失去祖国两千年却一直没有被其他民族同化,就是因为那本他们每个人一生要研读成百上千次的《圣经》讲述的故事让他们凝聚一起,团结一致。而一部《汤姆叔叔的小屋》讲述的黑奴的悲惨故事,可以是美国南北战争开打的源头。
第四,故事可能是低成本的信息来源,或者是替代经验。我们通过故事学习人类的文化与心理,不需要直接亲身经历,耗费巨大成本。所以,大量阅读小说的人比起习惯阅读非小说的人拥有更好的社会技能。而社会能力的差异,“可以从一个人平常读什么书获得最好的解释”。
进化论者说,阅读故事就是在培养你自己在社会上生活所需要的关键技巧。这里可以用20世纪90年代意大利神经科学家发现的镜像神经元理论来说明:我们身上的神经网络,在我们做一项动作或者经历某些情绪时会活跃起来,而当我们看到其他人做同样的动作或经历相同的情感时,神经网络也会起相同的反应。所以,故事对我们的影响不仅作用在心理上,也会作用在生理上。“就算我们知道小说只是虚拟的产物,并不妨碍带有情感的大脑把它当真实情境去处理。”
可以这么说,小说讲述的故事是有力且古老的拟真科技,可以模拟人类生活中的重大困境。当我们进入一本书中,我们是瞬间进入一个平行的世界,我们如此贴近主角的奋斗,因此我们不仅同情他们,还对他们感同身受。我们能从现实里游离,经历他们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感觉到他们的喜怒哀乐!所以,每读一个故事,我们就多经历了一段不同的生活。我们就是作品里的人物,就好像庄周不知是自己梦见蝴蝶还是蝴蝶梦见自己一样。
所以,阅读小说,听各种故事,对我们的生存极为有利。作者说,原始的族群要活下去,那个爱讲故事的族群跟那个不讲故事的族群相比,肯定更容易生存下来。
这么说来,故事真是超级神奇。不但是我们精神享受的来源,更是涉及到生存这样的头等大事。
最后,作者总结道,人类是梦幻岛上的生物(梦幻岛即故事之地)。梦幻岛是我们进化的起点,人类独有的栖息之处。它能滋养想象力,强化道德行为,给我们一个安全无虞的地方做练习。故事是人类社交生活的黏着剂,划定团队界限并让人团结一致。
再次,既然故事这么重要,故事的未来会怎么样?
大家知道,现在读纸质书的人越来越少。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电视与智能手机,大型网络游戏。但是,其实这只不过是我们体验故事的方式在改变,而我们作为故事动物的本性从未改变,相反,人类越来越渴望故事,生活中须臾也无法离开故事。
而对于我来说,之所以花上很多天时间来研读这些书,并且今天花了大半天时间来写这篇文章,只是因为,我很好奇孩子为什么那么着迷于故事,打破砂锅问到底一直是我这个哲学爱好者的本性。我想知道读故事有什么好处,尤其是对于孩子的成长。
很高兴,我读完了这些书,也基本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赶紧给孩子买故事书,开始给孩子读。或者,在生活中,随时随地,用故事填充孩子生活的所有空余时间,满足一个故事动物的本性要求!
去吧,赶快给孩子买书读书讲故事去!
如果你喜欢这篇我辛辛苦苦写的文章,别忘了点赞再走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