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清心宁
有两个故事很巧地撞在一起了。
第一件是朋友讲的。老林年轻时家里穷,没读过书,但这并不影响老林通过勤劳和智慧在人到中年时把自己的事业做得风生水起。老林仍然没能忘记自己年轻时对大学的渴望,他知道自己此生难圆当年梦,只好遗憾留心间。没能读书上大学,成了老林夜深时胸口的一块隐痛。
机缘巧合之下,老林认识了小飞。小飞是一个建筑小工,一个月2000块钱。每天掂泥兜的小飞有一个梦想,当画家。小飞也不是做白日梦,他中学时就数次得过国家级的绘画大奖。小飞是一个有才华的年轻人,却连画笔和颜料都买不起。
老林认识了小飞,就看到当年的自己。老林想起自己的隐痛,老林不想让小飞将来也像自己一样痛,甚至可能比自己更痛。老林却不认识什么画家,就在朋友圈里到处打听谁认识画家,最好是知名的,指导指导小飞。一个在丽江开客栈的朋友被老林的热心肠感动,说,让小飞来吧,这边风景好,来这里写生,寻找画画的灵感。经常有学院的教授带着学生来,也可以一起学习交流。免费吃住,三五个星期,几个月都行。
老林把这事儿告诉了小飞。小飞听了只说一句,他想读书。老林说,现在你去美术院校也只能插班旁听吧。小飞沉默了一会儿说:“我想去俄罗斯圣彼得堡列宾美术学院读书。”他看老林像是没听懂,就补充说:“这个学校简称列宾美术学院,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四大美术学院之一。”老林这个时候就问:“这个学校好进吗?学费是多少?”小飞嘟囔着说:“我也不知道,我就是想去那里学美术。”
另一个故事却是真人真事,讲的是当年徐悲鸿发现傅抱石的情形。傅抱石年幼即为生计奔波,跟一个伞匠走街串巷学修伞。后来练习刻字,治印,画画。傅抱石29岁那年,在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授的徐悲鸿带着学生去庐山写生,回来路过南昌。徐悲鸿的寓所里每天都有青年美术爱好者造访,住在南昌的傅抱石知道了,也把自己的画和印拿去向徐悲鸿求教。徐悲鸿看到傅抱石的山水画张幅不大却气势恢弘,笔墨间透着一股灵气。
第二天徐悲鸿到了傅抱石的家里,再次看过傅抱石的所有画作之后说:“你应该去留学,去深造,你的前途是不可限量的。”傅抱石虽然喜欢画画,但哪里敢想留学的事情?他当时只是一名小学美术老师。徐悲鸿说:“经费困难,我给你想办法,办法总会有的。”这时候因怕见大师而藏在橱柜里的傅抱石的妻子出来了,跪到徐悲鸿的面前说:“你老对抱石的恩德我们来生也报答不了。请受我们夫妻三拜。”话没落音,真的就拉着傅抱石咚咚咚地嗑了三个响头。
两个年轻人都有才华,又都身陷困苦,急需他人的帮助,又都遇见了自己生命中的贵人,不同的是结局。
前者用老林的话说,就像是看见街头上一个快饿晕过去的人,自己走上前去要带他去饭馆,结果人家说不想吃这个,只想去王府井大饭店吃。老林感觉小飞把他当成了有钱不知往哪儿花,挥金如土的土豪,给他遇上了,真是天大的幸运,死抱大腿不放松。这让老林原本的热心肠冷却,原本的隐痛撕裂,心中不免生出负累感,长出厌恶心。
磕响头,感恩之心感动了原本素不相识的徐悲鸿,硬是仗着身份名气把自己的一幅画强卖给当时的伪省长。徐悲鸿最终虽然没能筹措到足够的钱让傅抱石去法国,退而求其次去了日本,但还是成就了一位伟大的艺术家。
天壤之别的结局,只是缘于两位年轻人有无感恩之心。
不能非要别人倾其所有才会心生感恩,没有谁的出手相助都是轻而易举。我们身陷困境时渴望得到别人最大化帮助无可厚非,但别人帮不帮,能帮多少,不能依我们所处的困境来衡量。可能在我们看来,帮助我们的人并没付出多少,或者付出很少,但对我们来说,其实已经很多。因为他人看似不多的付出,我们也是不能做到的。如若不然,那是我们根本不需要帮助。
这就像我外出口渴了而发现水杯里没有了水,面对朋友从旅行水壶里倒过来的半杯水。我希望是一满杯,因为一满杯才能更解渴。从他水壶倾斜的程度看,里面应该还有水。一满杯水,是我的标准,而朋友未必真的就有,或许水壶原本双层保温,看似很大,内胆其实很小。再说了,就算还有很多,朋友难道就不需要?而这半杯水哪怕是一口水,对我来说已经是很多了,因为自己杯里连一滴水都没有呀。如果嫌这半杯水太少而拒绝,那只能说我渴的还不够很,压根儿不需要朋友倒一滴水给我。
因此,我们中国有句古训,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最具智慧的出手相助,也并不是倾其所有把困难全部解决。我有一位老师朋友,孩子们问他难题时,他向来不给详细解答,要么三步讲解一步,要么仅指出解答思路,甚至,只提示注意某个已知条件。孩子在他的指点启发下,有的很快解答出来,有的费了好大功夫,甚至仍有解答不出来的,再找来,他仍然只再往下讲解一步两步。孩子们交上来作业时,我这位老师朋友就夸奖孩子:“看,你好聪明,又好用功,这么难的题目,我只讲了一点点,你就做出来了!”孩子们听了,个个都非常自豪,没有一点在难题面前的畏难情绪和挫败感。
帮一个人,最具智慧的做法就是只解决一部分问题,甚至是一小部分困难,让被帮助的人在解决剩下困难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磨练,得以成长和发展。
受助之后获得成长和发展,成为最优秀的自己,也是对出手相助者最好的回报,也是他们最希望看到的结果,是报答感恩之心的最理想方式。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有年轻人这样看待成长中出现的贵人。借用的虽然有文艺范儿,但一个“幸”字,总有那么一点儿抱大腿的感觉;而一个“命”字,又有认栽的味儿,赢一把非把整个人生全部捞回来不可。至少,没有强烈的感恩心。
为什么不可以是“得之磕头回报,不得自立自强”呢?唯有这种心态,才能遇见贵人,常遇贵人。即便运气不那么好,自己也终将成为自己的贵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