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不会刻意提到自己是天津人。猜想或许是因为“母语羞涩”,也可能是因为城市经济的渐渐衰落,又或许是外界“陪都”的定位,还可能是此地“关系社会”的根深蒂固……其实这些,大概率都不是本质原因。
疫情快三年了,一切想得到的,想不到的,都发生了……又结束了。今天去早点铺儿,逛菜场,又逛商场,吃东西,买菜,购物……这城市像是重新活过来了,但说不清是不是真的。毕竟彻底忘记一些事,很难。
忽然想到诗人海子,又想到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站得越高,看得越远,记得越清,思考越深,便更容易悲悯——悲悯自己,悲悯他人,悲悯人类。被远远近近的“衰落”刷屏的人类,真的可以靠“鸡血”和“鸡汤”恢复元气吗?在这个时间点上,天津人提到“烟火气”——或许柴米油盐的余温,才是此刻的“摩西”。
进而想到天津人的性格。曾有过“九国租界”,又具有码头文化,再加上各路官员的退而居之……生活在这里的人民,忘不了这些。于是他们大多“想得开,放得下”——通常人们会在成功或老去后放下,或在万不得已时放下——但天津人不是,天津人是那种无论何时,参透一切后,主动的放下——这样的放下,不是放弃,倒更像是“隐于闹市”的“精神隐士”的放下——他们知道,闹市比寺庙清净。
疫情中“流调”天津人的行程,会发现人们“不是在吃,就是在吃的路上”,于是纷纷感慨,这城市真是“不适合奋斗”。事实的确如此吧。但多想一步……如果不离开,这里是没有多少“奋斗机会”的。有能力就有机会吗?那有能力的人可多了,甚至可以说,民间到处是高手。单说天津高考“独立命题”之后的作文题,高度和辩证程度,都足够出类拔萃——在这个城市的潜意识里,它足够开放的融合了东西方思想和后现代气质,并鼓励它的孩子们,真诚思考,保有理想,面对现实。所以其实,走出去的天津人和留下来的天津人,都在好好享受他们各自选择的路。
记得出国玩时,常被问到是哪里人。外国人通常会先问“你是香港人吗”,再问“你是台湾人吗”,当得到的都是否定回答时,才会继续问“上海?北京?”我很少会特意提“天津”,因为地理位置不太容易解释清楚,地标性建筑也担心无人知晓,于是便就顺着说“我来自北京”。
原因呢?除了以上两个……是文章最初提到的那些吗?今天想想,应该都不是吧。其实很清楚自己是那种特别认真面对一切的人,不是百分百确定的答案,绝对不会拿来欺骗自己。所以,不想说自己是天津人的原因,是因为对它“身世”的不够理解……也是对自己“身世”的不够理解。当一个人说自己是“美国人”时,他理解的美国当然得是“具有移民精神”的国度——当我说自己是“天津人”时,我理解的天津当然得是“具有东西方思想和后现代气质”的城市。
最后,我无法改变自己是“天津人”的事实,也终于在人生“中场休息”的百无聊赖中,理解了这个城市……之后呢,继续跟着天生的潜意识走就好——庐山烟雨浙江潮,去留无意,而生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