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温儒敏教授:语文教师要当“读书种子”
01.
谁都知道,要教好语文,首先语文教师就要多读书。可是很多教师会说,如今工作繁重,生活压力大,没有时间读。这是事实,现在几乎所有人都很忙。但是否可以想办法挤时间读书?若真的想提升自己素质与业务能力,还是要“充电”,把读书看作“充电”,再忙也不能不读书,那么时间也就会有了。不能等待,别指望等到有一个很悠闲无压力的时段再来读书。时间如同海绵里的水,可以挤出来的,每天少看点微信、电视,用这部分时间来读书,积少成多,就会很可观。
工作和生活越繁忙,压力越大,越烦躁,就越要有自己的精神空间,读书就是建构精神空间的办法之一。如果读书成为习惯,成了一种良性的生活方式,可以增添情趣,提升素质,让生活更充实,更有幸福感,这也可以帮助你对抗压力、减少“职业性倦怠”。
02.
读书成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他的气质风范也会改变,这对教师来说很要紧。教师是化育人的职业,要化育他人,必先化育自己,让自己具备博雅的气质。这个“博”,可以理解为眼光与气度的开通博大;“雅”,就是品位的高雅。做教师,不一定要求知识非常广博高深,但气质风范必定是倾向博雅的,因为这会让教师在孩子们眼中成为值得崇尚的人,教师自己也有人生的成就感和充实感。在当今趋向物质化、功利化、粗鄙化的氛围中,提倡“博雅”是有现实意义的。而化育自己、导向博雅,很大程度上离不开读书。
其实现在很多教师也在读书,可惜往往拘泥于“职业性阅读”,是目标很实际、很功利的阅读。比如明天要上课了,今日备课要赶紧找些材料来读;要应对职称考试或者其他目的,也逼着自己去到处搜罗阅读。我们已经很少自由地个性化地阅读。不是说“职业性阅读”不重要,而是说光有这种阅读,很不够。过于功利性的或者娱乐化的阅读,可能还会降低我们的生活质量,和教师所需要的“博雅”相悖。所以还是要恢复和增加自由阅读的空间。除了读实用的书、专业的书,应多读点历史、哲学、自然科学及其他领域的书,视野拓展了,口味才纯正,也才能慢慢找到自己的所长所爱,让自己重新进入自由的个性化阅读境地。
03.
当前社会文化有粗鄙化的倾向,“文化快餐”的阅读,特别是微信等新媒体信息轰炸式阅读,已经占去我们本来就很少的阅读时间。这些东西快乐且方便,但太过放任投入甚至迷醉,就会让人变得越来越浮躁。所以读书还是要有毅力的。有些教师不是抱怨培训太多其实收获甚小吗,那还不如静下心来自己梳理一下,看需要哪方面的进修充电。年轻的教师可能在大学期间就未能好好读书,那么现在可以自己来“回炉”,我看这比许多培训更管事。怎么“回炉”?订个三年或五年读书计划,把大学期间应当读却未能读的书重新读一遍。这时你已经有了工作经历,读起来的感觉和收获会不一样的。
自阳春三月,读了温儒敏教授的讲座报告,我顿悟:自己的一切问题都归咎于读书少。通常说:“体胖勤跑步,人丑多读书。”长得不美就多读书吧!另外,美国诗人狄金森有一首短诗:
没有一艘船
能像一本书
也没有一匹马
能像一页跳动的诗行一样
把人带向远方
静静地打开一本书吧
阅读这条路
最穷的人也能走
不必为通行税伤神
静静地打开一本书吧
这是何等节俭的车
承载着人的灵魂
——狄金森
阅读尚没有将我身体带到诗和远方,但我的内心却随着书中的内容不断修行,我越来越明白: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我越来越悟出:阅读是生命中最优雅最有效的修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