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的国度”这五个字完全可以称为中国自古以来的标签,不管是从《周易·系辞下》:“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还是《周礼·冬官·考工记》:“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或坐而论道;或作而行之;或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中,我们都能发现从人类原始时期到现在的文明时期,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在其中都涌现着知名或不知名的“匠人”们。
相较于编者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接触全国各地的民间匠人,期间主编了《湖南民间美术全集》、“绝活儿”丛书、“乡土艺术大师”丛书等民间艺术图书,到2017年把《了不起的匠人》为主题出版图书,笔者知晓“匠人”算起来并不长久,真正较全面了解是在2016年《人物周刊》总第471期的封面人物上看到的《人物周刊》记者钟瑜婷等人对《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主创人员的采访,再到2017年初看到了《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实体书,然后就是全国范围内媒体对“匠人”的关注,铺天盖地的报道与图书出版。
十五个章节,十五个匠人,十五种工艺。编者以丰富详实的技术和工艺解读15件精妙器物为线,将15位来自亚洲各地的的手工匠人益西德成、旦增平措、坂本雅彦、李晶、邓彬、伊春光、董全斌、田承泰、蔡德全、黎炽明、王超辉、陈灿聪、江有庭、黄强、褚宏生这十五个匠人呈现在广大读者的视线,并把“为接近极致,探寻造物的魅力,倾注一生”的匠人精神展示开来,他们有着最稳定的手、最纯净的心、最专注的眼,他们或远离喧嚣的都市、或隐于市中,他们曾默默注视着眼前的事物而无暇顾及其他,他们也可能多少次在我们身边走过而被淹没于形形色色的人群。
当我们看到一件件超出常人所能打造的物件时有的是感叹,当我们见到一个个“匠人”便是凡人时有的惊讶,当我们随着镜头和书籍近距离观看着手工艺品从无到有时的诧异,每一次体验的升华都将“匠人”推到了我们面前,都将“匠人精神”再次于人脑中深刻。而该纪录片荣获的2016“金熊猫”国际纪录片节“最佳新媒体纪录片奖”、第22届中国电视纪录片“最佳网络人气作品”等国内外奖项都不足以泯灭艺术品最终呈现时对受众的冲击。
对我们而言,这些漆器、手工团扇、金缮、角弓、景德镇陶瓷等手工艺品,曾经只是摆在博物馆里花费二十、三十费用等待人们隔着玻璃端详的美物,曾经只是我们为了解某个年代历史长河发展的线索,我们不曾将它和他(她)联系在一起,我们不了解创造者和修复者是谁,我们更不懂何为“匠人精神”,我们只是单纯的知道这是什么东西,甚至有时候连这样的单纯知道都不曾有过。
原来,微缩模型是这么精细、木活字印刷仍有传承、烟斗是这样制作、旗袍工艺如此繁琐,原来,我们从不曾去了解,原来,我们一直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