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只要看上一眼就有想要马上看完的冲动,这几天从图书馆借了《蔡康永的说话之道 》,以前也看到过好多人推荐这本书,所以决定一看究竟,没想到用了一天的时间,边陪妞玩儿就边看完了,又借回《蔡康永的说话之道2》看看,以前也因为不会说话,被别人误解或同样的意思从别人嘴里说出来,就听着特舒服,自己说出来感觉就特别扭,说话这个我们每天都要做的事儿,是该看看,对朋友、对亲人、对另一半、对孩子、 同事等,确实有用。
以前看一本书,看完就不再看第二遍,特别是小说,总觉得已经知道了故事的结局,就不想再浪费时间看一遍了,后来才明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所以凡事不能一知半解,要看懂弄明白,为我所用。
今天哄妞午睡的时间,又随手拿来刚看完的说话之道,打算再好好玩味一翻,其中一篇,“把无所谓的胜利让给对方,懂得认输的人,很懂说话”,现在回想自己这三十年来的说话做事好像都在追求赢,不喜欢输。
1
就拿上大学时的几件事儿来说吧,在我大学毕业几年后,无意中一位以前关系挺好的姐妹微信我说:“你知道刚开始我们宿舍关系都挺好的,都也很喜欢你,后来为什么我们大家都对你没那么友好了?都不太喜欢你了吗?因为你太强了,什么奖学金你都有份,大二拿了国家励志奖学金,学院一等奖学金,大三又拿了国家奖学金,学院三等奖学金,说实话,你拿那么多奖,我们确实不开心,而且越来越感觉到你的强势,在你面前我们感觉压力太大------”,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那时的我说话特别直,如果在宿舍里有舍友读书时,读到错别字,我马上就会改过来,告诉她读错了,对方当时会说知道了,现在想想,是我太强出头了,太不会说话了,可以用更委婉的方式去告诉对方,而不是让对方下不了台,没有面子,除了你的父母和亲人没有人会原谅你说话太直,其他人都觉得你以为你是谁啊,不就是多比别人认识几个字吗?所以现在想来,那时的我确实触碰了别人最敏感的神经,所以后来表面上好像没什么问题,其实对方内心早已不把我当成朋友了。
一个人太强势,也不是好事儿,在生活上我们还是要跟周围的朋友搞好关系,毕竟我们是社会中的人,没有一个人能单枪匹马就能成功的,都需要团队作战,团队合作的能力,是我们在大学就应该逐步陪养起来的。
当然工作上也是,你跟你的同事都是合作关系,所以没必要让自己看起来太强势,就算你真的比对方优秀,也要学会跟同事说话之道,而不是觉得自己哪里都比对方强,事事都要争个输赢,你赢了,你心理舒服了,可这也许就在别人心里埋下了定时炸弹,如果哪天你有哪里出错了,别人会无所顾及的反击你。
2、夫妻吵架,赢了就有好的结果吗
经常我会跟妞爸因为谁洗锅谁做饭这些家务事来争吵,我说:“我每天带孩子,一天24小时,没有自己的独立时间,你上班还可以休息,我呢?你上班辛苦,我带孩子就不累吗?连上个厕所都得带上孩子,炒菜还要边抱妞边炒菜(有时候妞刚睡醒,有睡觉气就是让人抱,正好倒上油红了锅,那也得炒啊)
他说:“你累我就不累,每天早上六点多起床,下午六七点回来,上班有时候还被领导骂,你说我不累,就你累------“
就这样,每次我都要争个赢,好像自己更累,他就要帮我做点家务,可最后还是跟以前一样,他最多帮我做个饭,偶尔洗个锅。
静下心来想,其实两个人都辛苦,他一个人上班压力挺大的,要养活我们三口之家,我一个人带孩子没有办法工作,更多也是心理上的焦虑和身体的累,直到看到这本书,才懂得其实两个相爱的人,争吵不都是为了这个家吗?为何要计较输赢呢?赢了不一定就会家庭和谐,输了也未必就是坏结果。
其实我们争吵只是想让对方看到自己的付出,目地是为了沟通,并不是谁比谁厉害,谁能控制谁,你赢了对方心里不痛快,你也不舒服,所以两败俱伤,又何必论输赢呢?
关于这个输赢的解释,我觉得还是书里举的例子更好懂,建议大家有空读读,开卷有益。
我是小米,没有华丽的文字,只有真挚的情感和朴实的情怀,喜欢就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