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周参加了一个英语角,偶尔也会和外国友人吃吃饭,玩玩飞盘,这过程中少不了用英语进行交流。自认为英语水平还不错,毕竟高考是靠英语拉分的,虽然高考之后就没怎么学英语了,但是最起码也过了四六级,再加上平日里看很多美剧,对于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还是有足够的信心的。但是现状是,理解对方的主要意思不难,难的是用英语进行口头表达,往往因为临时想不起恰当的单词而让空气突然安静,又或者说出来的内容没有条理。为了改善这种情况,于是开始思考,为什么会造成这种问题,以及如何解决?
1.英语交流——是英译中、中译英的切换
认真分析用英语交流的过程,会发现有两个主要环节:听的时候英译中、说的时候中译英。
所以如果想要无障碍的用英语进行沟通,也就要求我们在英译中与中译英的转换中必须要无缝衔接。
2.我们的英语学习模式,主要以英译中的模式为主
作为一名幸运儿,从小学4年级就开始接触英语,然后是初中、高中。实话说,经过这么多年的英语学习,到如今用英语交流却经常碰壁,是不是有点可惜。我相信我不是唯一的一个,大多数同学都会有类似的情况。如果把英语交流的过程拆分成英译中、中译英两个过程,会发现我们这么多年来的英语学习模式,主要是以英译中为主。
还记得以前早晚读,对着课本后面的单词表读一遍英文,读一遍中文的时候,这其实就已经是一个英译中典型的个例了。还包括做听力、做阅读理解等等,这些训练都是先接收到英文信息,再转换成中文理解的一个过程。在语言学习四要素听说读写中,这么多年来的听读训练已经把我们训练成一个良好的英译中学习者了。如果积累的词汇量足够多,语法足够熟悉,那么看电影看美剧的时候是可以进阶成脱离中文字幕的优秀英译中学习者的。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和外国人交流的时候,又或者上全英课的时候,我们是可以理解对方的主要意思的。
3.英文写作和口语都是较好的中译英训练,但写作不具备交流所需的即时性、口语不具备交流所需的灵活性
经历过高考的人,应该都写过不少英语作文,这的确是一种很好的中译英训练,糅合了词汇量和语法的综合运用。但是,和我们中文写作相通的是,大家都可容忍写作的时延性输出。而交流则需要我们即时做出反馈,时延是很影响双方交谈体验的。而口语练习材料则较为固定,通常是给定一段文字让你读,或者回答,但是交谈内容往往漫无边际。但是,不可否认,我们都需要在具备一定中译英能力后再去追求即时性和灵活性。也就是我目前所处的阶段了——中译英的快速转换,但实际上还是中译英不够熟练所致,毕竟上大学后还是听读英文比说写英文多。
4.刻意练习
达到瓶颈之后,如果想要进阶,就必须对薄弱点进行刻意练习。而且,作为一名程序员,如果可以在GitHub和StackOverflow和国外的大牛交流,也可以提升自己的编程水平,所以英语学习是必须的。
同样,刻意练习也要时刻关注英译中与中译英两个侧重点。除了阅读(词汇输入),看美剧(听力),英文写作(综合输出),参加英语角(说)等方法,我觉得更要养成一种习惯,一种随时随地把看到的和想到的进行中英相互切换的一种习惯。The habit to translate what we see and what we think into Chinese or English.
5.题外话
如果问,学英语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很明确的回答:交流。看美剧的时候,和美剧文化进行交流;逛GitHub和StackOverflow的时候,是和技术大牛进行交流;参加英语角的时候,是和朋友一起交流。而交流,也有两种,即时交流(当面交流)和可编辑交流(写作,演讲等)。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即时表达所处的状态。可编辑,就意味着我们可以修饰我们表达的内容,呈现出我们想要的样子,相比而言,当面交流更加真实,因为更能反映一个人真实的样子以及其素养,就像能进行流畅英语交流更能体现其英语水平一样。对于演讲这种交流形式,有的人会觉得上台发言的人blablabla的很厉害,但是我更偏向于仰慕那种blablabla之后在提问环节依然对答如流的人。当然,要想临场绽放光彩,必定做足准备。
我们必须时刻准备着,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