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病,要治

今天,想讨论一下成长的创伤。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愈,但是大多数人的童年还谈不上有多么不幸,更多的可能是平常自我身份的被忽视,基础物质的未被满足,角色扮演的被苛责,以及自身努力没有被看见的不被认可。

我们来分析一下前段时间发生的一个案例,《一个山歌直播间背后的杀子悲剧》,故事来源——南方周末。

男主人刘维杰,在离婚后的第二天,2025年5月22日凌晨,给不到10岁的一双儿女喂下农药后,准备和孩子一起奔赴黄泉,结果俩孩子殒命,自己得救。

从刘维杰的性格来看,村里人的评价是很讲礼貌,看到小孩都会客客气气地打招呼,从未听说和别人起过冲突,是村里年轻一辈的会长,过年大家聚会都是由他牵头组织。

这是外人眼中的他。

再来看父母眼中的他,在一年有限的几天春节假期里,儿子很照顾儿媳的情绪,但是在外打工时一个厂子里待几天就要换,说了也不听。

再看家庭关系中的他,和妻子黄玉飞结婚时没有积蓄,在他的遗书中提到自己曾经家暴。

2009年,16岁的黄玉飞与17岁的刘维杰在东莞一家电子厂相识。黄玉飞是四川人,刘维杰来自贵州,俩人都是初中毕业。

初识时,黄玉飞觉得刘维杰性格比较温柔,长得还可以。婚前刘维杰经常去网吧通宵打游戏,经常工作几个月后就要玩几个月,再换厂继续干。婚后刘维杰仍然经常打游戏,不爱工作,周末也在家里躺着。

两个孩子出生后,经济越发窘迫,经常靠网上借贷过日子。生活的转折点是女儿即将要上一年级,加上经常听到公婆表示儿子带不住,黄玉飞决定自己回来带孩子,为了生存找了一份团播的工作,收入开始稳定并提高,由此给丈夫带来危机和不安感,一方面质疑妻子的直播行为,怀疑其出轨,一方面又需要妻子赚钱养家,隔三差五的争吵家暴摔东西等等过激行为带来的家庭风暴,导致妻子最终提出离婚,这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于是,悲剧发生…

从各方面的综合评价,我们先来分析人设差,在外人眼中在父母眼中以及在配偶孩子眼中的各种角色差异,为什么在我们周围,经常有这种差异巨大到完全无法将之叠加成一个人的人设?同时大家还可以参考演艺圈某些明星塌房案例。

有些人,对外热情开朗人缘好,在家冷漠烦躁易怒,这种内外反差可能源于一个具有代际传递性的心理模式,其中当事人这个家庭可能存在某种负面的情感传承。这种“分裂型”情绪管理,对外精心维护人设,对内情感暴力,暗示着原生家庭的深远影响,或许他们的父亲或母亲就是这样的行为模板?毕竟孩子往往通过模仿来学习情绪表达方式。

心理学中有一个“情感剥离”现象----当一个人无法处理亲密关系中的情绪时,会启动心理隔离机制,而“暴躁”则是隔离失败后的情绪反扑。而分裂状态,本质是病态的心理适应策略。早期可能为应对高压环境(如严苛的原生家庭)发展出的生存技能,中年后因心理弹性下降而失控。当情绪调节系统失调(持续数十年不稳定)时,原始防御机制,如分裂、投射,将内在痛苦归咎他人,并且自我认同混乱,人设与真实自我的割裂感加剧空虚愤怒。

其中还有可能是未处理的童年创伤埋下的雷,当存在童年情感忽视,如需求被漠视,或者目睹、经历家庭暴力,或者严苛的教养环境,被迫过早压抑情绪等等,这种长期易怒可能是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表现。而轻微冷暴力,比如摔门、咆哮、砸东西等行为,则是躯体记忆,身体重复演练早年未完成的抗争。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这种长期模式必然植根于生命早期。温尼科特的理论突然变得特别相关----那个“虚假自体”的形成通常始于婴儿期,当抚养者(尤其是母亲)无法共情婴儿的真实需求,婴儿为生存被迫发展出讨好的人格面具。

成年男性的摔门咆哮家暴,本质上可能是那个从未被真实看见的婴儿在尖叫。而隔三差五的爆发频率,提示着某种病态的平衡,家人可能无意间通过妥协维持了这套模式,而他的暴怒实质上成了控制家庭关系的扭曲手段。就像成瘾行为,每次爆发后家人的退让反而强化了这种行为模式。

最终,故事以悲剧收场。孩子去了天堂,母亲以泪洗面,父亲接受调查。

当童年的创伤没有被时间治愈,当性格中的缺陷没有被自己发现,当这些通通都不被重视不以为然,而自己对自我的认识又有强烈偏差时,请不要在过于年轻的时候去恋爱去怀孕去生孩子,否则,个人的悲剧将发展为家庭的悲剧扩散成家族的悲剧,甚至以传承的方式一代一代延续。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