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终于可以安心下来,一点点看雪球大咖的专栏文章。
目前最欣赏的是股海十三年和闲来一坐s话投资,他们基本都属于生性淡泊之人,对于投资的股票组合,不太经常操作,看准了就一点点平衡仓位,其中股海十三年创建的“静心守已”组合,持有近两年时间(2016年1月创建),收益还是比较惹眼的。
在这支组合中,银行地产占比60%以上,且都是相对龙头的股份,平时调仓的行为也不多,因为手里没有多少闲钱,所以还没办法抄作业,只能先关注一下,最近他加仓了不少中国建筑,可以学习着研究一下报表指标的数据,学习大咖投资思路。
看完了股海十三年专栏仅有的22篇专栏,内容少而精,主要内容基本都与“修心”相关,无论是列出的书单,还是写下投资过程中的思考,都以“冷眼”旁观的视角,提醒小散们在动荡起伏的市场中,记得“初心”,保持良好心态,读起来非常安心。
有两篇很喜欢,《我最近的思考》和《致青年股友的一封信》,核心都是在提示,想做真正的价值投资者,是一件超级不容易的事情。
每每看到“其实人内心的自由比财务自由要重要的多,而决定内心自由的是人的自信心”时,总会在心虚的同时,长出一口气,也许大咖们表现出来的淡定与从容,都是因着发自内心认同自己,确定正在做的事情是喜欢的事情,才能够安心不受外界干扰吧。
这也是投资过程中最难掌控的部分。
对于财务自由的标准,因为环境和心态的不同,会有较大的差异,对物质生活要求比较简单的普通人来说,认为拿到目前年收入的**倍,或者能够达到并超过全年固定支出,便可以满足。
可是,当真正实现了这样的“财务自由”,会真正感觉自由吗?
恰好有一个小例子说明,这种财务自由,并不一定能真正得到“自由”。
跟同事聊天,说到他家里的亲戚,十几年前就开始做服装生意,当时淘宝、京东等电商还未兴起,他靠着低买高卖赚差价,倒腾了不少钱,但这个过程只是借“势”,他并没有想到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只是日复一日机械操作罢了。
互联网浪潮来临,不再具备信息不对称优势,这位已经在1.5线城市购置三五套房的“成功者”,不再想学习新的知识,或者转行其他工作,在旧领域进行深耕又困难重重,于是干脆给了自己“自由”,过上了每天吃喝玩乐打麻将的“包租公”生活。
普通人眼里,他是实现了“财务自由”的人,可我的同事却知道他内心的空虚和不如意,甚至有抑郁倾向。同事也认为这种所谓的“自由”并不可取,物质的满足无法使他精神层面得到愉悦。
因此,已经实现财务自由的他并不“自由”,也许有些时候,财务反而束缚了他憧憬美好生活的脚步。
对于同事的亲戚,我欣赏并佩服他在十几年前找准风口,持续投入,为自己创造了良好的生活条件。但不愿意在他得到物质收获后做出的选择。于我来说,终身学习很难,却是获得精神自由和愉悦的必要途径。
雪球的大咖们,在普通人看来,他们早已达成财务自由,却仍然在不停学习,提升认知能力,修炼从容的内心。
他们是我未来的榜样。
看回目前的自己,股市沉浮的十来年,看着大盘红了又绿,跌了又涨,帐户上的数字不时变动,想做到“手中有股而心中无股”,真是太难的事情。不说做到内心自由,财务自由都差的太远!不过,即便走了太多的弯路,目前刚刚启程,我也要努力在价值投资的路上走下去,不仅投资股票背后公司的价值,更需要让自己也变的越来越有价值。
道阻且长,我会学着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为实现真正“内心的自由”而努力!
写在股市持续波动、心态仍不稳定的2017年11月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