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50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道德经》第50章翻译成现代文,说的是:人始出于世而生,最终入于地而死。属于长寿的人有十分之三;属于短命而亡的人有十分之三;人本来可以活得长久些,却自己走向死亡之路,也占十分之三。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奉养太过度了。据说,善于养护自己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凶恶的犀牛和猛虎,在战争中也受不到武器的伤害。犀牛于其身无处投角,老虎对其身无处伸爪,武器对其身无处刺击锋刃。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进入死亡的领域。
老子在《道德经》第50章中,以生死为引,深刻揭示了欲望与生命的关系,传递出不贪不欲、以柔克刚、规避欲望陷阱等智慧。
一、不贪不欲:克制欲望,守护本心
老子指出“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往往使人陷入危机。北宋名臣包拯一生清廉,面对高官厚禄的诱惑,始终恪守“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的信条。他弹劾权贵、整肃吏治,从不为私利动摇,其清廉之名流传千年。
反观当下,部分职场人被利益蒙蔽双眼,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最终身败名裂。这警示我们,克制欲望才能守住人生底线,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纯粹初心。
二、柔弱胜刚强:以柔处世,化解矛盾
“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体现了以柔克刚的生存智慧。蔺相如“完璧归赵”后位高于廉颇,面对廉颇挑衅,他选择回避退让,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胸怀感化对方,最终成就“将相和”的佳话。
在现代职场中,这种智慧同样适用。面对团队内部的意见分歧,过度强硬的争论往往激化矛盾,而以温和包容的态度倾听沟通,反而能凝聚共识。学习中,遇到难题不钻牛角尖,虚心向他人请教,也能事半功倍。
三、规避永难满足的欲望:知足常乐,远离灾祸
老子所言“无死地”,强调要远离欲望的深渊。
清朝权臣和珅,凭借乾隆帝宠信大肆敛财,富可敌国却仍不知足,最终被嘉庆帝抄家赐死,留下“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讽刺。
东晋诗人陶渊明,厌倦官场黑暗,毅然辞官归隐,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虽生活清贫,却收获了精神的富足。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我们更应警惕物质欲望的膨胀,避免陷入盲目攀比的漩涡,学会知足常乐。
四、学会变通的智慧:因势利导,灵活应变
“善摄生者”之所以能化险为夷,在于懂得变通。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徙木立信”,打破旧有制度束缚,使秦国迅速崛起;而晚清守旧派固守“祖宗之法”,拒绝变革,最终导致国家衰败。
在现代工作中,互联网行业从业者若固守传统思维,必然被时代淘汰,只有不断学习新技术、适应新趋势,才能保持竞争力。
学习中,根据不同学科特点调整学习方法,也能提升效率。变通不是随波逐流,而是在顺应规律的基础上创新突破。
五、与贪婪断交,与清风作伴:坚守廉洁,涵养品格
明朝于谦一生清正廉洁,进京述职时“两袖清风朝天去”,面对贿赂坚决拒绝,以“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气节,成为廉洁奉公的典范。
而明朝大贪官严嵩,父子二人结党营私、贪污受贿,最终落得抄家削籍、饿死街头的下场。
在工作中,我们应以此为鉴,坚守职业道德,不为利益所诱惑;
在生活里,培养高雅志趣,追求精神层面的富足,让清风正气常伴左右。
六、保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专注成长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与《道德经》的智慧一脉相承。
居里夫人发现镭元素后,放弃申请专利,将成果无私奉献给全人类。她拒绝名利的纷扰,专注于科学研究,两次获得诺贝尔奖。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更需要保持内心的宁静,不被外界的喧嚣所干扰。
无论是工作中的目标设定,还是学习上的自我提升,唯有摒弃浮躁、淡泊名利,才能心无旁骛地实现理想。
(来自微信公众号:小渡渡讲道德经2025年04月26日 19:54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