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我同几个好友一起吃火锅。吃饭中途,雅间外两桌单位聚餐的客人正喝到兴头上,竟请来了专业歌手助兴,气氛一时热烈飞扬。女歌手清亮的嗓音穿透门扉,一首首准格尔旗本土山曲在音响的轰鸣中格外嘹亮。
“这山曲声太闹腾,歌词也直白。”两位女同学微微蹙眉,当时外面唱的正是民歌《三十里明沙二十里水》,我却不自觉的笑了起来。对于闹腾,不置可否,不过就这首歌曲本身,我当即好为人师的给她们说教起来。“这可是一首经典歌曲啊,走西口时从陕西、山西传来的民歌,后来在咱们这儿扎了根,生出了自己味道。”看着她们将信将疑的表情,我接着说“多淳朴的情感啊,都唱到曲子里去了。咱们小时候,大人们天天哼唱呢。你们那会儿难道就没听过吗。而且当时还有一部电影,电影的插曲还是片尾曲来着用的就是这首歌曲呢,电影你们也没看过吗?”几人都摇头。这便又由歌曲聊到了这个电影。我给大家说起了电影的大概内容:电影改编自真实事件,讲一位司机师傅发现刹车失灵,让乘客跳车,最后他本来可以跳车的,结果临跳前对向又驶来一辆车,他为了对面的安全,又从新控制车辆,最后,车辆毁损、他脑袋撞到了排水渠的石头上牺牲了。
我看向张同学接着说道:“看这个电影时候,我大概不到10岁的样子。事发地点好像就是张同学你老家那边,准格尔旗南部地带,你都没印象吗?”只见张同学脑袋瞬时摇的跟个拨浪鼓似的,斩钉截铁的说道:“不可能,绝对不可能。要是我们老家那边的,我怎能一点也没听说过了。”这倒不是她过分自信,他负责文化工作,在她看来,如果真有这种舍己为人的英雄典型,她不会压根没一点印象。看着她笃定的样子,多少有点让我忍俊不禁:“那打个赌吧,就赌一顿饭。”
我之所以如此肯定,是因为这个事我印象太深了。电影里那个司机牺牲的时候,我清楚的记得当时我哭了。而且就是看完这个电影前后,我四姑刚好要结婚了。我四姑当时在薛家湾镇工作。我家在纳林乡(当时还未撤乡并镇),本可直接从纳林直接坐车去薛家湾参加婚礼的。但是奈何当时正赶上了109国道由土路变柏油路改造。所以我母亲带着我辗转从沙圪堵镇坐班车经长滩乡再到薛家湾镇,这条线路也就是相当于沙圪堵镇到薛家湾的南线。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当时在班车上有人就聊起了那英雄出事的那些经过,出事地点就是在这条南线一个大坡那儿。听他们描述,我心里想这不就是我看的电影吗?这才知道电影就是根据真人真事拍的。可是毕竟时间过去近30年了。我早记不得那位英雄的名字以及电影的名字。所以我拿出手机发了个朋友圈求助信息,描述了我脑海中的影片片段,希望通过年龄大点的同志,有人能帮我想起这部电影,一来赢得赌约,二来这个事情本身勾起了我的其他回忆,让我想起了我逝去多年的母亲。
朋友圈发出,线索如拼图般渐渐完整。热心的陆科长第一时间帮我替deepseek发问分析,不过人工智能显然遇到盲区了。同样热心的李贵福老哥给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信息,说是应该是一位邮车司机,“鄂尔多斯鸿雁”。我瞬时拉回记忆,记忆中那车上确实还有个司机的同事。他们有时拉群众,群众有时还带着羊,所以这么一来,觉得李老哥说的这个应该就是了。
接下来几天,我想办法联系了本地邮政系统的高萍同志,向她又描述了一遍我发到朋友圈的内容,让她看看邮政系统内有没有过这样一位英雄司机并拍摄成了电影。经过她与一位已退休的老同志打听,确认有这么一回事,我便又拨通这位参与过电影拍摄的老同志张武生先生的电话。
终于,一个被岁月尘封的名字浮出水面——杨伊平。那会儿是在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市旧称)邮电站工作,当时邮政和电信还没分家。他开邮车从东胜区经沙圪堵镇、长滩乡再到薛家湾镇。那个年代,邮车既拉邮件,也拉乡亲。在一次从薛家湾返程的途中,应该是在长滩乡左近的一个大长坡上,他发现车辆刹车失去控制了,让同事也就是押解员常三去拿石头或者木头堰车轮,但是没有用。他又尽力控制车辆让车里的乡亲们跳车。最后乡亲们没事,他却牺牲了。为此,当时自治区还下来两个导演拍这个故事,总导演姓石。张老还讲,人物档案和电影片子,准旗邮政没有,市邮政或许有档案。至于那部影片,我后续会向市、区宣传部门及档案馆查找、咨询。最好,是能让这些优质内容重见天日。
好在有了英雄的名字,于是,我便开始在网上搜寻相关讯息。发现中华英烈网上有杨伊平烈士记录但没有相关详细内容。
就这样,我又托同学、朋友多方打听联系到市邮政管理局,市邮政管理局告诉我这个得问市邮政公司,最后在市邮政公司辛美香同志哪里进一步确认了杨伊平英烈的故事。而在征得杨伊平家属(也是邮政系统同志)的同意后,在杨伊平烈士档案里,我终于看到了那张年轻的面庞。
档案内容:
杨伊平,男,烈士。1958年5月出生,1978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9年12月光荣入党,曾4次受到部队嘉奖,1995年3月英勇牺牲。
1995年3月12日,时任邮运驾驶员的杨伊平在驾驶邮车行驶到薛家湾至沙圪堵约20公里下大坡处时,因汽车右刹车管断裂导致制动失灵。当时车上乘载了18名乘客和运送的一包包邮件。面对突如其来的险情,他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果断采取应急措施打开车门大呼乘客跳车,自己却紧握方向盘控制着越来越快的汽车,当最后一名乘客跳下车,面对四面险情,他毅然选择了靠崖急停,煞那间车受阻侧翻,自己从挡风玻璃重重地摔了出去。18名乘客的生命得救了,邮件保住了,自己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年仅37岁。他把自己年轻的生命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献给了他所热爱的邮政事业。
一首熟悉的山曲,一场不经意的赌约,唤醒了尘封三十年的记忆。杨伊平烈士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平凡中的伟大,什么是瞬间的永恒。不论在什么时代,那些舍己为人的烈士,终究是我们不该遗忘的精神坐标。
让我们一起铭记:英雄从未远去,他活在每一份传递的邮件中,活在每一个被帮助过的乡亲中,活在每一份儿被他感动了的心灵中。正是这些平凡而崇高的灵魂,铸就了我们民族最坚实的脊梁。愿杨伊平烈士的事迹能永远激励后人,让这份舍己为人的精神,如同草原上的鸿雁,永远翱翔在祖国的蓝天!
余政兴
2025.4.25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