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二十二》公映了,在我真正接触到郭柯之前,我对“慰安妇”这个名词的定义只是出现在国产的抗日剧、纪录片中。印象中,历史课本中对于“慰安妇”也是简单带过或闭口不谈。印象最深的应该属于韩国民众将一尊慰安妇少女像放在日本驻韩国领事馆门口。可是,真的看了《三十二》、《二十二》和郭柯在一席的演讲后,“慰安妇”不再是一个名词,它所承载的意义远远的超出我的想象,这是一个个血淋淋的活历史。
《三十二》中介绍了一位生活在广西新坪镇的韦绍兰老人,今年97岁,一位“慰安妇”。老人也是在和我们一般大的年纪,24岁,如花一般的年纪,被日本人抓去做慰安妇。老人是幸运的,她逃了出来。可是逃出来的代价却是失去了自己年幼的女儿,而且怀上了日本人的种。死里逃生的韦绍兰老人面对丈夫的质疑,情绪瞬间崩塌,哽咽到说不出话。在那个年代,自己老婆怀了别人的孩子,尤其是日本人的孩子,丈夫的恨、怨可想而知。面对最亲的人的埋怨,老人自己背负了太多的委屈。老人也想过一死了之,喝了农药,但是也许生活就是这么的残忍,连死的机会都不给她。为了保有生育能力,老人还是生下了那个不属于她,被日本人遗弃的无辜的孩子,罗善学。对于老人来讲,这个孩子无时不刻提醒着老人那段残忍的岁月,即便如此,作为一个母亲,虎毒不食子,更何况是怀胎十月,辛苦生下的孩子,老人依旧照顾着这个孩子;而对于这个孩子,他本就是无辜的,所有的事情都不是他做的,但是他却背负了日本人的骂名活了60多年,虽然流着日本人的血,但是相信他比谁都恨那个素未蒙面的日本父亲,就像罗善学自己说的“背了这一辈子,坏了这一辈子”。今年25岁的自己,不敢想,也无法想象当年24岁的韦绍兰老人是怎样挺过那样一段艰难的岁月的。更难能可贵的是,老人在经历了这样的艰难苦难后,却还能说出“这世界真好,吃野东西都要留出这条命来看”。老人虽然被岁月压弯了腰,但是老人却在命运面前挺直了腰杆子,死死把命运踩在了脚底下。
韦绍兰老人只是众多慰安妇中的一位,据统计,当年有20多万人惨遭日本人蹂躏,有些人只有十四五的年纪,在那个幼小的年纪却要经历那个年纪不该有的伤痛。这些老人和我奶奶年纪相仿,记得小时候,奶奶和我讲她的童年,奶奶眼睛里面的恐惧,不是一个80岁老人眼睛里该有的恐惧。年幼的奶奶曾亲眼目睹太太奶奶被日本人捅死,也目睹日本人将村里的小孩子挑在刺刀上玩耍。透过奶奶那双恐惧的眼睛,仿佛就看到了那个当年躲在草垛里的瑟瑟发抖的女孩……
我并不想说“勿忘国耻”这种冠冕堂皇的话语。我只是希望能够让大家重视到战争的残酷,战争所造成的伤害太大了,时间在流逝,二战所带来的伤痕也在逐渐被时间抹去,等到战争所波及的最后一批老人,或者说受害者死去,那么战争就真的只能通过书本、纪录片感受了。与其去仇恨,不如多花时间与心力去关心这些被我国政府所忘记的背负战争之殇的老人们。
而且,日本欠中国一个道歉,欠所有“慰安妇”一个道歉,投降并不代表认识到自己当年的错误,日本政府应该正视自己当年所做的事情,作为一个信奉武士道的民族,公然的否认历史,扭曲历史,这让自己的后代如何面对历史,如何让世界去尊重日本。
历史本就沉重,战争与历史更加沉重。事情已经发生,对于这些老人,更应该安顿好这些老人,不说过上富贵生活,但是至少让这些老人不要顿顿吃白菜,有钱有能力加个肉菜。让苦了一辈子的老人至少能体面幸福的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虽然看完了整个纪录片,但是脑海中总是会浮现韦绍兰老人再讲述年轻时向十二爹学唱歌时脸上浮起的天真、幸福、美好而灿烂的笑容,仿佛回到了那个放牛的下午,18岁的韦绍兰和小伙伴们团团围住十二爹,牛儿低头吃着草,年轻姑娘们清脆的歌声穿过田埂向天边飘去……
“天上落雨路又滑,自己跌倒自己爬,自己忧愁自己解,自流眼泪自抹干。”……你们跌倒,我们扶、你们忧愁,我们解、你们流泪,我们擦,你们大半辈子担负了太多沉重的东西,谢谢你们的付出。愿所有的经历过战争洗礼的老人都长命百岁,平平安安。
以上图片来源:郭柯纪录片《三十二》
本文所有打赏均会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