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偷”钱解决方案
发现孩子经常偷偷从家里拿钱;孩子拿钱可能买零食吃,也可能去玩游戏等,孩子从家里偷拿钱该怎么处理?
第一步:父母先处理自己的情绪
当看到孩子从家里偷钱,父母感觉特别震惊慌张,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会想到很多负面的想法,觉得孩子有品行问题,会特别担忧“儿时偷针,长大偷金”;同时会感到愤怒,只要证实了孩子偷钱的行为,不问其他任何理由,拉过来就狠狠的一顿暴揍,希望用这种方式将孩子的行正矫正过来。这样的解决方式,都不能起到真正的效用,在各案例中发现,用暴力殴打孩子企图制止孩子的偷钱行为,来保证孩子不会成为小偷,这种惩罚短时间里可以管控住,但是一段时间以后,孩子又会故伎重犯。
有这样一个圣经故事,当一群人将一个行淫的妇人带到耶酥面前,要用乱石处罚她,耶酥说:“你们中间谁是无罪的人,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于是这群人先后都离开了,只剩下耶酥一个人。结合这个圣经故事,父母也可以问问自己,小时候偷过任何的东西吗?比如偷拿五毛或一块钱,比如偷摘邻居家的果子,比如去偷挖别人家的红薯等等,相信90%以上的父母都做过这样“偷”的事情,但是这些父母长大后并没有都成为小偷。
第二步:了解孩子,了解情况。
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为什么“偷”)是从源头解决问题的根本方式,一般有以下一些原因:
(1)有的孩子只是因为钱摆在面前太有诱惑力了所以就顺手拿了;
(2)父母没有给孩子零花钱,看到别的孩子有零花钱可以买吃的,玩的,心理羡慕所以偷拿钱去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
(3)有的孩子拿钱去买吃的东西,是分给其他朋友和同学,这样就确保自己不会被排斥,能够稳固朋友关系;
(4)有些孩子会拿钱去外面上网、玩游戏;
(5)同时也需要了解到,现在的学校暴力,孩子是否被其他人胁迫要求他交“保护费”等。
第三步:处理孩子“偷”钱行为。
1、在孩子偷钱后,不要用手指着孩子或叫着孩子的名字命令他拿出来,如果他没花掉,可以让他自己想办法还回去;如果孩子把钱花了,可以制定一个他能承受的偿还你的借款的支付计划,从每周的零花钱中扣除那部分钱,还需要把他的偿还情况记录下来,以督促他如期偿还并让他知道自己做得怎样;
2、和孩子沟通:“孩子,我知道你偷了钱,我小时候也偷过东西,我当时感到害怕,有犯罪感,当你偷钱的时候是什么感觉?”接着用不带恐吓意味的语调再问他“你想过没有,妈妈/爸爸的钱被偷后感觉会怎么样?你想想我们每个月的家庭各种开支(房租、生活费、学费等等)需要多少钱呢?每一笔钱都需要计划着使用的,你拿走了钱,这些家庭开支就会缺少一块,你能帮些什么吗?”很多孩子没有想过这些问题。你这样去问,可以帮助孩子成为关心别人的人。
3、要让孩子学会的:他们可以不丢面子、不失去父母的爱与重视而处理好发生的问题;他们有经济需求的时候,应当让父母知道,父母会帮助他们想出不需要偷就能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的办法;父母还需要让孩子知道,他们并不坏,只是犯了一个可以改正的错误。
4、父母一定要切记:孩子偷了钱,不要袒护他们,也不要放手不管。了解孩子的感受,引导孩子正确处理比使用暴力惩罚手段制止偷窃要有效。不要给孩子下一个“学坏了”“坏孩子”“小偷”等标签,标签贴上去以后就再也难以撕下来了。
第四步:拿出解决办法。
1、无论是哪一种情况,父母都需要将钱及贵重物品放在孩子看不到的地方。这一点非常重要,当你把一块鸡腿放在一个饥饿的人面前,却要求他能遵守规则不去吃鸡腿一样,我们不要去考验人性;
2、孩子偷也许是他们能够得到想要东西的唯一办法,因此父母要在适合自己家庭经济情况的前提下,确保孩子有足够的零花钱;并且可以辅导协助孩子如何去管理自己的零花钱。
3、孩子拿钱买吃的和同学分享,就如同父母交朋友请吃饭一样,是一种社会交往方式,满足同伴交往的心理需求。如果父母担心孩子在外面买东西吃不放心食品安全,可以自己买好零食给到孩子,让孩子带到学校去与同伴分享。孩子需要同伴友谊,父母可以给孩子创造条件,可以告诉孩子:“我相信,你的朋友喜欢你不是因为你给他们什么;如果你想款待他们的话,你可以告诉我来安排请他们回家来吃饭,还可以在家里玩。”这样,帮孩子创造一个同伴交往的氛围;
4、孩子拿钱去外面上网,可能是因为在家里父母管束得太严厉所致,父母可以和孩子制定好规则,只要他的作业按时按量完成了,在剩下的时间段里就可以玩30-120分钟的游戏,在家玩游戏相对来说,父母更能掌控,孩子也更安全;
5、如果孩子在学校面临校园暴力和胁迫,父母需要给予孩子支持,接送小孩子上学并报警。
注意事项:
1、孩子偷钱后,如果被质问,孩子一般都会说谎;他说谎是因为害怕受到严厉的惩罚,父母不能因为孩子说谎就感觉到绝望,解决问题前先处理自己的情绪。
2、一定要有耐心,耐心,耐心,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3、不要给孩子贴标签“坏孩子”“骗子”“小偷”等,贴上容易撕下来就难了。
海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