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时间很流行一个词--穷癌后遗症,很不幸,觉得自己得着了这个流行病,且留有后遗症,至少说明两点:
一、得过穷癌,所谓穷癌,网络新词,只因为没钱无法满足自己的购物欲望达半年以上的现象,事实上,时间长度不止半年,长达好几年,原因是刚毕业几年为了暂攒房子首付,后来是为了早点还清贷款,再后来是为了拥有一辆车,在购买大资产方面,不扣,但平时挺扣,尽量压缩日常开销。二、目前如果对生活不贪婪的话,穷癌是治疗的差不多了,但后遗症出来了,表现是什么呢,明明在能力范围内的,就是不舍得花,喜欢储蓄,喜欢看存款数字往上蹦哒,一次性花钱多了,有罪恶感,影响心情,总是在对不起自己和对不起钱包之间纠结痛苦。
穷癌后遗症最明显的表现就是高度过分追求性价比,但事实上,生活中,性价比最高的往往并不一定是自己需要且适合自己的。心灵鸡汤喝的再多,思维局限性也难以一下子得以更改,于是在纠结中前行,不断自我否定,不断自我更新,金钱观算是价值观中比较凸显的,无法跟金钱和平相处,无法让金钱服务自己,这一生都难以真正靠近幸福。
最典型的例子,前年考虑与老人长期住在一起不方便,购买第二套房,本来看中周边一个小区,只是价格太高,性价比太差,仅仅因为一个公立幼儿园的名额,多出二十来万,实在不合算,最终在同一小区购买了一套,一碗汤的距离,性价比高。但后来为了孩子上幼儿园的事折腾再三,还是没进入理想中的公立幼儿园,最后选择离家比较远的一个私立幼儿园,每天接送孩子都折腾够呛,这时候真不觉得性价比是个好东西,思维局限性太可怕,说到底还是因为对钱看的太重,的确,二套房算是刚需,但也增值了,可是对于孩子来说,能就近上公立幼儿园才是最重要的。钱是服务于人的,现在为了钱,给生活增添麻烦,真不知道值不值?
其他生活中的小事,更是举不胜举,性价比高,却不是自己喜爱心动的东西,使用起来,缺少热爱之情,与人与物都是一种遗憾,想起《断舍离》这本书,让自己心动喜爱的物品所包围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生活,拆掉思维局限的墙,对性价比保持谨慎的态度,选择自己喜欢的,才能体会幸福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