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身上都有父母的影子,通过观察孩子的行为就他父母是什么样的人,遗传不仅是生理基因的遗传,还有社会文化的遗传。比如有的家庭丈夫对妻子实施暴力,那么他的儿子也容易对他的妻子实施暴力。父母如何管教子女,子女结婚生子后也会以同样的方式管教自己的孩子。这就是家庭文化遗传,也称代际遗传,是孩子从小通过社会学习观察模仿而来的。
通过社会学习或者心理发展的理论,被称为社会学习理论,该理论主张儿童是通过观察和模仿而获得社会心理的,强调儿童习得社会行为的主要方式是观察学习和替代性强化。
第一,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学习。
儿童每天都积极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并加以模仿,模仿的对象就是榜样人物。小孩子常常会把父母、老师和大孩子视为榜样,而有意识地模仿他们的态度和行为。
第二,替代性强化,学习者如果看到他人成功和被赞扬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如果看到失败或受惩罚的行为,就会削弱或抑制发生这种行为的倾向。这说明儿童不仅通过自己的观察模仿进行学习,同时还观察别人行为的后果。如果这种后果是被肯定和赞扬,他就倾向于积极学习和模仿这种行为;反之,他人行为的后果受到惩罚,他就不再模仿。这就是替代性强化的表现。
儿童通过观察学习和替代性强化学习社会行为的机制是对棒样的认同,即儿童有意识的模仿榜样人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总之,儿童的言语发展、社会行为的习得、道德和价值标准的形成等都是通过社会学习得来的。
通过以上理论看到,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是模仿家人、老师以及朋友学来的,他最先模仿的是家长,因此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如果是抱怨指责的模式,孩子从小经常被指责抱怨,也会模仿出抱怨指责的模式。
家长如果有自己的文化理念,这种理念也会传承下去。比如我小时候经常听父亲说:“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我就学会了反思,一旦出现了问题,我会想我的失误在哪里?以后如何吸取教训。当对别人有不满时,一想到不能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自然就尽量不说了。
再比如我坐着时一般不抖动双腿,这是因为家长经常对我说“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小的时候有一回我站着一边吃东西一边不由自主的摇晃身体,被我奶奶一巴掌打了过来,然后我就记住了坐着不能抖腿、站着不能摇晃身体的理念。
有一次吃饭的时候,我弟弟用筷子乱扒挑好吃的,被我奶奶喝住了,说不能在盘子里乱扒菜,吃饭时只吃眼前的,夹到什么吃什么,我就学会了吃饭只从自己这边夹菜的习惯。
再比如见人要主动和人说话,小时候家里人无论见到了村里的什么人,都和人家打招呼,当我走在路上见到村里人时,虽然内心不想和他们说话,但也要笑笑或者称呼一下,这也是从家人的行动中学来的,好像不打招呼就不行。
当然家族中也有一些不好的模式,随着自己外出学习,认识到有些模式不文明,自己就有意识的改掉了。比如吃剩的饭菜要留着下一顿吃,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尽量做到少而精,吃不了的饭菜就倒掉。比如小时随地乱吐痰、乱扔垃圾、说话时经常带着不文明的口头语,随着在外边的学习逐渐改掉了。这些是走出家庭、走向社会时,从别人的行为中反思改变的,当然有时也会一不小心就露出马脚。
我们要时刻保持觉察的心态,发扬优良传统,看到家族中落后文化习俗就有意识的扔掉,学习他人的文明习惯,让家族的文化基因越传越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