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里读了孙老师的《用生命润泽生命》,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教育因生命而发生,教育与生命的轨迹同步。生命就是教育的原点,而教育,不过是为适应生命的需要,为助推生命的发展,为成全生命的完整。叶澜教授曾说:“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我以为,这是有关生命与教育关系的最准确表述。
从生命化教育开始,孙老师完成了思想观念的转型,行为姿态的转变。她把每一次的课堂,都看作是和学生的“美丽的约会”:“认真地做好准备、精心的装扮自己,用真情、用爱心、用知识与智慧,去赴一场又一场和孩子们美丽的约会”。在她看来,课堂就是生命与生命相遇的场所,每一次,都是初相见,每一次,都是心相遇。因为这样美好的感怀和心境,所以她能“用尊重赢得尊重”,所以她愿意不断地追问和反思: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教学行为的背后是什么?一堂课的精彩与否究竟应该表现在哪些方面?我给了学生多少自主的、创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犯了错误的时候,怎么办?……
一个人不可能成为他自己都不愿意成为的人。只能成为他自己愿意成为的那种人。愿意成为,意味着他愿意改变、愿意努力、愿意为之无怨无悔地付出。愿意就是方向,目标,甚至,愿意就意味着努力的途径和方法。如孙老师所说:“我努力追求的境界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彰显生命的色彩,教给学生活的知识,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让教学过程称为师生生命成长的过程。虽然这只是个理想的状态,可能永远也无法达到,但我们不能放弃,而是要一点一点地做,哪怕收效甚微,也要为之努力。”正因如此,她对学生,愿意尊重、呵护、关爱、宽容、帮助,愿意默默陪伴,耐心等待,真诚赞赏。即使是对犯错误的孩子,她也能在充分倾听、了解的基础上,给予提醒和鼓励。
孙老师多年来用心于生物教学,无论观念的转变,还是技术的变革,无论内容的传授,还是形式的创新,都有别于一般教师。她提出三大主张:把生物当生物,教给学生“活”的知识;把课堂当课堂,用生命润泽生命;把人当作人,关注生命个体的尊严与价值。由此出发,她的每一堂课,都是在完成“生命与生命的对接”。
生命化教育的重要前提,是对生命的了解——只有真切地了解生命,才可能真正地珍惜、敬畏、善待和尊重生命。用孙老师的话说:只有让学生真正明白“每一个生命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最了不起、最伟大的生命,无论是长相如何、个性怎样,都是父母的唯一,也是世界唯一的一个”,学生才可能生发出对生命的感激和热爱。因此,在学习“生殖发育知识”时,孙老师针对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内心迫切希望了解这方面知识”的现状,作了独具匠心的处理:她用诗一般的语言,以攻城略地的战争设喻,为孩子们讲述了“精子和卵子的相遇”。这样的讲述,自然,形象,真切,美好,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唤醒学生的思考,既能让学生理解生命的艰难,又能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