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背课文,总以为自己是写《故乡》的鲁迅,在社会上经历世事后,才发现,原来自己只是闰土。
鲁迅冒着严寒,回到阔别20年的故乡。他以为故乡依旧像当年一样美好,没想到,却早已物是人非。他十分伤感,就写了一篇小说叫《故乡》。
80年后,其中的一段被选入小学语文教材,取名为《少年闰土》,成为小学生必背、必考的重要课程。
曾几何时,我们也把课文背的滚瓜烂熟。
“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少年闰土的心里没有成年人的负担和顾忌,他依然没心没肺的活着,天不怕地不怕,就算天王老子惹恼了他,也敢抄家伙打一架。所以,当闰土见到鲁迅的时候,没有工人见到老板的畏缩,也没有因为身份地位不同而自卑,反而把鲁迅当作朋友。开心的聊着农村的生活,捕鸟、看瓜、刺猹、捡贝壳,闰土说的兴高采烈,鲁迅听的津津有味,他们的关系在热烈升温。
我们在学校读书时,不也是这样吗?
我们没有那么多的小心思,只凭着自己的感情交朋友、做事情,不把一切世俗的眼光放在心上,只求自己开心。
20年后,当初的少年,早已成了中年大叔。他就像大部分普通人一样,做着普通的工作。慢慢的,那个聪慧、阳光的少年闰土不见了,他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成了“懂规矩”的中年人。站在鲁迅面前,他不敢肆无忌惮的开玩笑,而是恭敬的叫一声“老爷”,还要解释“那时是孩子,不懂事......”
肩上有了家庭的负担,就没有任性的胆量,一旦惹得老板不高兴,全家都得喝西北风。这是一个普通成年人的宿命?
这一刻,又有多少人会发出同样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