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曾经谈到原生家庭的时候说过,她的父亲对她的严厉程度超过了一般人能想象的程度,不准照镜子不准买新衣服暑假刷盘子一个月挣30块,讽刺她:”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
她哽咽着说自己很长一段时间都很难理解,直到长大很久以后才理解父亲的爱是为子女倾尽所有。
这其实就是上一辈上上一辈中国父母和子女的关系,这种爱包裹在层层责备和强硬的方式之下,要等到成年以后消化掉很多负面的感受才能理解这种爱。为什么我们我们的爱一定要这么的沉重而拧巴?为什么孩子做的不好时批评指责吼叫威胁的方式手到捻来运用娴熟,对孩子表达肯定和爱就那么吝啬而羞涩?为什么亲子关系不能轻松愉快呢、温暖有爱呢?
抛开生活的压力和当时的情境来说,说到底就是父母不懂的如何和孩子正面积极的沟通。错误的表达方式用的越多,孩子的心离父母越远。
1.责备和问罪
“我都告诉你多少遍了,自己的东西自己收拾,你总是这样丢三落四。”
2.谩骂
“看你吃饭的样子,真恶心”
“现在是夏天,你这样穿出去,别人都会说你是神经病”
3.威胁
“你再不放下手机,我就让你一个人留在家里”
“你再不去刷牙,就取消明天去动物园”
4.命令
“立刻,马上,穿上鞋出门”
“玩具怎么还没收起来,现在就去收,快点”
5.说教
“你一直看你喜欢的节目,你这样太自私了,你能不能考虑一下别人的感受,不能总让别人迁就你,要想人人为我,必须先我为人人”
6.警告
“你爬那么高,不想要小命了吗”
“别一直玩凉水了会感冒的”
7.控诉
“你们俩吵死了,能安静点吗?想让我犯心脏病吗?”
“我这么努力的赚钱还不是为了你们,你们还这么不听话”
8.比较
“看到了没,妹妹都比你懂事”
“烨烨每次吃饭都能吃一大碗”
9.讽刺挖苦
“瞧瞧你的画,你可真是毕加索的真传弟子”
“你站在那无所事事的样子真像一堆卖不掉的烂柴杆”
10.预言
“你这么自私,没有人会喜欢你的,不会有人跟你做朋友的”
“你做事都是这么半途而废,要是不改变你会一事无成”
这些话语伴随着面目狰狞的表情,成为最伤人的刀子。这种教育观念,实际上却是在利用“唤起孩子的负面心理感受”的方式,来实现约束孩子行为的目的。
具体来说,激起孩子内心的羞耻感、屈辱感、恐惧感、不安全感等负面感受。
这种说话方式短期可能有效,孩子因为害怕或者其他原因乖乖听话,大多时候短期都不一定有效,有的孩子当下可能就会跟父母对着干,为了反抗而反抗。有的孩子可能接受父母对自己负面的言论,真的就内化成自己的行为。比如父母说孩子没出息、半途而废,孩子可能真的就那样做了。
语言的力量是惊人的,尤其错误的表达方式一次次被重复强化以后,就变成了一个家庭的沟通模式。孩子成年以后又会用这样的方式去对待伴侣。爱尔兰儿童健康署曾发表一篇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的文章,其中列举了儿童养育的十大“情感虐待(冷暴力)”模式,第一位的就是“对孩子不断指责、挖苦、敌意或责怪”。
这样对待孩子的父母你能说他不爱孩子吗?恰恰相反,就像董卿的父亲,可能为了孩子倾尽所有。但是无论父母觉得自己有多爱孩子,孩子当下的感受一定是很痛苦甚至仇恨的。相比我们对孩子有何感受,孩子如何经历这些感受以及如何看待我们对待他们的方式才重要。爱尔菲.科恩如是说。
孩子什么时候会听我们的话?答案就是:当他们感受好的时候。当孩子被尊重信任和接纳时更愿意配合父母。不止是孩子,这条沟通原则适用于所有人。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会说》这本书……给出了一些具体的技巧取代前文所提到的一些错误的沟通和表达方式。
描述你所看到的,或者描述问题
“牛奶洒了,我们需要一块抹布”
“瓶子碎了,我们需要一把扫帚”
“玩具扔得到处都是,我们需要收拾一下”
使用描述的语言,好处就是为了避免互相指责和埋怨。
我承认,看到孩子不止一次的把牛奶洒在地上、把瓶子打碎,把饭撒在沙发上让人很生气,忍不住想劈头盖脸骂一顿。但是发泄是本能,爱却是克制,我们只要问问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自己发泄怒火还是让孩子以后小心,不要再出现这样的行为。如果是一个成人,我们的朋友来家里做客,不小心打碎了杯子,我们会说没事没事的,那么孩子呢,为什么不可以原谅他们?
用简单的词语表达
比如说你想孩子在图书馆保持安静,只需要做一个嘘的动作。孩子喜欢简单的用词,不喜欢父母的长篇大论。用简单的词语表达,代替了强迫命令,也给了孩子一个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会。
说出你的感受
与其控制不住怒火炸毛伤及无辜,不如跟孩子坦诚自己的感受。一位单亲妈妈独自抚养两个孩子,经常因为缺乏耐心而感到沮丧。后来她决定以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说出她的感受。
她是这样说的:“我现在的耐心和西瓜一样大。”过了一会,“我现在的耐心和葡萄一样大。”到最后,她会宣布:“现在,我的耐心只有豌豆那么大了。我们最好在它粉碎之前停止。”
她知道孩子们把她的话听进去了,因为有一天儿子对她说:妈妈你现在的耐心有多大,可以给我们讲一个故事吗?
说出自己的感受,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你可能用了以上的方法,发现孩子根本就不听,又回到了老路,正如错误的表达方式一样,积极正面的表达方式也要经过无数次的强化和重复才能习惯成自然,想想在和孩子沟通中,我们多少次用了指责命令威胁,又多少次用了描述问题说出感受?创立P.E.T的戈登博士指出,某个良好的交流方式,需要1500——5000次的练习才能够做到得心应手、熟能生巧。
轻松愉快,温暖有爱的亲子关系并非遥不可及,我们改变不改变的初衷来自于我们希望孩子能感受到被信任和尊重,还是让他们难堪和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