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你遇到一位固执、善变、抠门、喜爱996的老板,你觉得他能把公司管理得怎么样?
很多人可能会说:不怎么样。
但事实上他把一家渺小的、名不见经传的乡镇企业经营成全球500强,无数企业家向其学习,但总也无法超越。
是的,今天我们话题的主角就是沃尔玛的创始人山姆·沃尔顿。
提到山姆,就绕不开《富甲美国》。我推荐这本书不仅是因为该书是出自公司创始人之手,具有更好的参考性,并且这本书是山姆用心创作的,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到他的真诚。
因此很多关于沃尔玛的疑惑都能在此书中找到线索。
这本书更珍贵的地方不仅是我们能够一览沃尔玛是怎样由小变大、一步步演变的过程,更难得的是山姆的企业经营之道超越了零售业,在其他行业中也有适用性。
这本书我反复读了几遍,接下来和朋友们聊聊我对该书的几点思考以及我们能够从山姆的经历中学到什么教训。
竞争优势
提到沃尔玛的竞争优势,华尔街的分析师认为沃尔玛的生意大多数位于小城镇,这些地方没有竞争,所以导致沃尔玛一家独大。
这句话说对也不对,通过该书的前后叙述,山姆选择小城镇并不是主观意愿上的刻意选择,而是客观条件和个人偏好叠加的结果。
客观条件是山姆起初没有那么多的资金租下大城市的店铺,所以一家经营不善的小店铺是符合他当时的情况的。并且起初这家富兰克林店亏损严重,正好位于一个小城镇罢了。至于后来为什么优先选择在小城镇开店,我们也能看到山姆所述说的这大部分是来自妻子海伦的坚持。
另外,山姆也说到过,这些小镇并不是没有竞争,在山姆进入之前已经有百货店驻扎在此,且不止一家。并且在当时的环境下,小城镇受到零售商的偏见。大城市因为人数多,居民消费能力更好导致零售商们扎堆于大城市。
所以就这一点来说,山姆选择小城镇需要面对更低的市场空间和更弱的消费能力,生存压力不能说不大——从当时的情况看来更理性的选择似乎是大城市更优。但事实上胜出的是山姆,而那些大城市的零售商大都消失在历史中。
那么是什么让山姆能够在如此恶劣的市场环境中脱颖而出呢?
一切围绕顾客
山姆很早就明白这个简单而朴素的道理,这个道理实用也不起眼,即使放在今天也可称之为经商的准则之一。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要做到它实在是太难了。
不管是怎样的企业,无论他们的管理者苦口婆心地训话,还是在公司内贴满客户第一的标语,抑或把它列为企业文化,只要他们心里有一丝杂念,等待他们的就不会是伟大。即便是沃尔玛自身也需要克服无数的困难——来自同行、来自品牌方、来自供应商、来自员工——只有始终把满足顾客需求放在经营首位,做到动作一致,沃尔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活下来——因为做不到的都死了。
山姆在书中提到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商品不是顾客在商店里指望得到的东西。这句话充满了商业智慧以及对人性的洞察。理解了这句话,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山姆要求所有员工看着10英尺内顾客的眼睛,并问候他们需要什么。
反观国内外的大部分企业管理者,尽管他们自称将顾客放在第一位,而一旦遇到利益诱惑,就难免不走样。财富是社会对企业家的奖赏,而不是追求。
可贵的是山姆也在书中告诉读者打败沃尔玛的方法——更好地服务顾客,那些专业杂货商能做到沃尔玛做不到的事。
识对人、用好人
那么是不是企业管理者们只需要关注「一切围绕顾客」就能获得成功呢?
山姆会告诉我们「不是这样的」。
仅凭山姆一人之力是运营不好这么大规模的企业,所以需要寻找合适的人来建设一支队伍。山姆也在书中坦诚,他很高兴能找到这么多优秀的人加入沃尔玛,甚至某些人他锲而不舍地邀请了很多年。
山姆的用人观很不寻常——他不看学历,不看是否有经验,只需要对方拥有一份热情。这种做法深受他的经理们质疑,然而事实证明山姆总是对的。
这个反常的做法值得我们进一步评估,我们惯常认为的丰富经验究竟是不是合适人选的核心指标?丰富的经验究竟代表了什么?卓越的企业家为什么不看重经验?甚至沃尔玛的高级管理人员也认为没有十年的工作经验根本不会加以考虑。换句话说,对于没有经验这件事,我们究竟担心什么?
山姆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在于他敏锐地洞察到了人的潜力,并敢于给对方一个机会,于是相应地他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双赢!
这不禁让我想起管理大师德鲁克曾说过的一句话「对于任何组织而言,伟大的关键在于寻找人的潜能,并花时间开发潜能。」
团队精神
首先我们需要先明确一个事实,拥有一支顶配的队伍并不意味着拥有一支顶配的团队;相对应的,拥有一支不那么优秀的队伍也不意味着没有一支超强的团队。
为什么呢?人才是一个个的单体,而团队才是有作战力的部队,而团队精神就是那个把单体变成团队的凝聚力。
山姆虽然没有现代团队精神的概念,但我们能在他的所作所为上看到他在建设沃尔玛团队精神的努力。团队精神是做出来的,不是喊出来的,也不是写在纸上就能获得的。
那么什么是团队精神呢?我们能在这本书中看到散落在不同地方的诠释:
- 领导以身作则
- 公平公正的环境
- 关爱员工
- 轻松融洽的氛围
- 鼓励创意,勇于尝试
- 信息公开分享
如此高度的概况看起来与现代企业的准则或者文化好像没什么两样,如果你认为不过如此的话,建议翻阅原文看看山姆打造团队精神的具体做法。
并且非常有意思的一点是,即便像沃尔玛这般强调团队精神的企业,他的员工关系也不都是和谐的。但山姆做了一件非常棒的事,他决定安排在公司里不那么受赏识的人来运营山姆会员店。
你可能觉得这不是一个好主意。但你猜怎么着,山姆会员店大获成功。
这个案例是不是也可以证明山姆在建设团队精神上的努力呢?
说到这,我不禁感叹伟大的企业家都是杰出的激励大师,山姆也是如此。
之前我们聊过国外领导力专家Susan Fowler的著作《Why Motivating People Doesn't Work? 》,里面提到积极动力的三要素是:自主性、关联性、胜任感。
陈海贤老师在他的《自我发展心理学》里也提到心理学家范伦特的建立职业认同的四个标志:胜任感、承诺、报酬、满足感,与Susan的理论不谋而合。
我相信山姆断然是没有看过这两位学者专家的理论的,但他在沃尔玛的管理方式竟然与之吻合——合伙制、“我们关心”计划、利润分享计划、经营信息公开、为员工着想、给员工机会、充分授权等。
所以,你觉得山姆是一位实干家么?
新卢徳主义?
我们能在本书中看到非常有趣的一点,山姆本人对新技术的应用是持否定态度的,尽管他在讨论沃尔玛的竞争优势时承认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是他们很大的优势。
我们不仅感叹沃尔玛在上世纪就拥有先进的物流配送中心,更对这位创始人是如何在矛盾的心理下接受对新技术的投资感到好奇。
翻遍全书后,我们对山姆这种矛盾的心理有了清晰的理解,他抵制新技术的出发点有两个:一是自小就培养的节俭的性格;二是认为面对面的沟通比起冷冰冰的机器更符合人性,尤其是计算机通信技术无法满足顾客的心理需求,还是要靠人来与顾客打交道。
但他也不得不承认新技术在提高经营效率上的巨大作用。
根据书中的历年财务数据作了副图,能够非常直观地看出沃尔玛在经营效率上惊人的成就,这是在利润率不断下降的背景下取得的(不排除单店的规模越来越大的因素)。
成功背后的教训
尽管我们惊叹山姆给沃尔玛带来的巨大成就,但这并不是说山姆的所作所为都是完美无缺的。山姆在本书中也非常坦诚地分享了自己曾经获得的教训。不得不说,这些教训并没有过时,某些教训在现代社会仍然上演。
我分享其中两个教训:
- 人为的对立造成的负面影响
山姆坦言沃尔玛曾经经历的最大危机发生在他将董事长交给罗德迈耶之后,他不放心罗德迈耶与自己不一样的行事风格,却通过支持费罗德来贯彻自己的作风,于是企业被活生生分裂成新旧两派。等到他决定收回董事长的权力后,导致公司人员大量流失。这个被他称为「大出走」的事件给沃尔玛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差点因此一蹶不振。
我无意评论山姆的做法是否具有普遍性,也许是个例,但看到现实中不少企业家喜欢在公司内部设置对立机制造成巨大内耗的时候,不禁替他们捏把汗——这可不是件那么容易平衡好的事。
- 彼之蜜糖,吾之砒霜
山姆是位好学的人士,可以说他大部分经营零售的经验都来自同行,他也因此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他盲目照搬国外大卖场的做法在美国市场就行不通,因此付出了一些代价,幸运的是影响不大。
大多数情况下,山姆将其他地方或者国家的零售业的好点子引入沃尔玛的时候,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这世上没有绝对的事情,在国外火爆的「大卖场」概念在美国国内就并不如意,现实迫使山姆做出放弃。我们当然可以事后就大卖场在美国行不通分析得头头是道,但可怕的地方是当山姆一直「搬运」他人的先进经营经验并屡试不爽的时候,他就很难看到「大卖场」可能行不通的理由。
为了变而变
山姆在书中不止一处地提到改变这件事,并且把追求改变列作沃尔玛经营成功的秘诀之一,有时仅仅是为了改变不为了什么确切的回报,这种做法和我们普遍认为的稳定运营有很大的区别。
我们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听到或看到大家对稳定性的执着,比如管理层强调经营的稳定性,投资者偏好业绩的稳定性,雇员喜欢工作的稳定性等。这背后都隐含着「厌恶改变」的心理需求,而山姆的睿智之处在于他看到了事实并努力追求更好的结果。
我想这种为了变而变的做法起到了三点作用:
- 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
- 打破路径依赖
- 跳出舒适区
从山姆的经历来看,零售业经历了几次转变,从一开始的特许加盟店,到折扣商店,再到购物中心。每种零售的商业模式都有所区别,这种区别不是商家自己主动营造的,而是适应消费者需求的自然选择的结果。
而从沃尔玛和对手的竞争过程来看,不愿改变的大多数都失败了,比如山姆讲述沃尔玛是如何打败凯玛特的。从这一点我们能够得到一个启示:对于企业家来说,重要的不是去做什么,而是不做什么。这也许是山姆强调改变的由来。
但不管零售业怎么变,沃尔玛的经营之道都是沿着给顾客又好又便宜的商品走过来的,只顾赚钱的对手都被甩在身后了。
爱国情怀不是溺爱
山姆也曾经受指责不够爱国,因为沃尔玛售出的商品大多数是进口的,甚至他们的采购员拿着某样商品问海外商家(比如中国制造商)能否生产,只为了追求更低的成本。
这种经营之道并没有什么过错,但山姆决定改变这一局面,因为他觉得沃尔玛有一定的社会责任。
然而山姆并没有简单地向美国制造商大量采购,而是扶植那些品质不错同时价格也合理的商家,他发起了买美国货的运动,并切切实实地落到了实处。很多美国制造商因此活了下来,有的甚至成为了耳熟能详的大公司,例如3M就从这个运动中获益巨大。
这或许也能给我们一个启示:企业的经营离不开所在的环境,要想成功需要靠共赢而不是独善其身。
反观我们中国目前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中美摩擦导致的爱国情怀高涨,国产片和国货的确收获了更多的认同。但山姆的故事告诉我们——爱国情怀不是溺爱——他不想补贴那些达不到质量标准或是效能低下的美国厂商,我想我们对待自己的企业同样应该如此,只有这样中国的国力才能健康长久地发展。
好了,这本书就简单分享到此了。如果你是为了零售业,请不要错过沃尔玛,而要走进沃尔玛,请一定不要错过创始人山姆的自传《富甲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