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门额上的四个题字是什么?肯定是跟诗有关的,跨进这座园门便是红桥,在扬州极富盛名,走在这座桥上时我正从手机上看着一首诗,宗小白的,其时我对她还一无所知,在这座桥上见到这首诗算不算是一种相逢?
这首诗也许不能感动所有的人,因为爱诗的人不一定体验过贫穷,而体验过贫穷的人又不一定爱诗。我是被它感动到了,我由诗想到了诗人。
一九七七年在镇江出生的她曾经面对过怎样的贫穷?当然贫穷是相对的,我所经历的贫穷也同样是相对的,诗人眼里的贫穷,更确切的说,是这首诗中的贫穷大概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贫穷吧。诗人的着眼点不在于贫穷的比较级,而在于将贫穷物化,并交于孩子们的手中。诗最大的魅力是什么?想象力,展现诗人的想象力,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不是说贫穷限制了想象力吗,然而贫穷到了诗人这里,同样会迸发出无穷的想象力,贫穷吞噬一切,却没办法对付孩子。想想有多少被贫穷吞噬掉的,你的,我的,伟大者的,弱小者的,古往的,今天的,为什么没法对付孩子,因为孩子是初升的太阳,有着强大的生长的力量;因为孩子身后有着很长的路,路的前方有着无穷的希望;因为孩子不会瞻前顾后,所以不会裹足不前。
孩子们会爱诗吗?当然爱诗的孩子不在少数,不过孩子们还不能真正地读懂这首诗,这首诗主要还是写给成年人看的,贫穷是有耐心的,它只能等孩子们长大,它也能等孩子们长大。
诗就在这里结束了,读完它时我还没有完全过桥,但孩子们却已经长大了,孩子们怎么样了?贫穷又怎么样了?这时可以闭上双眼倚栏而立,亦可以仰面远视,看天边浮云,回味诗味。年轻真好啊,可以烤知了,可以吮芦根,可以扔书包………在这些无所不可为的孩童面前贫穷真的是无可奈何的。童年终究是要过去的,一首诗就象童年一样短暂,而童年对于人一生的意义是永恒的,就象诗对人生的意义一样,长大了的你我还会面对贫穷,长大后的你我也许还会读诗,就象今天我走在红桥之上这样,我不知道下一次什么时间还会再走在这座桥上,我不知道下一次走过时会不会再次相逢另一首诗,但我确信,我一定还会再次回忆起这首诗,因为它给我留下了一个迷,贫穷和长大后的孩子之间究竟还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迷本生也是迷人的。有一种方程是无解的,如果再次遇见这样的方程我肯定不会大失所望,无解也是解啊!
我是不是在偷换概念?此无解可是彼无解?管它呢!诗之趣就在于半清半白之间,世间的人事物理又何尝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