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农村
今天是年初二,这是我们回到老家的第六天。按惯例今天是回娘家看望父母的日子。午饭过后和姐妹们、父母聊了一会儿就直接返城了。
在城里习惯了,回到农村有诸多的不适应。
一是冷,冷得人什么都不想干,只想围着火盆,须臾不愿离开。
女儿回到老家呆了一天,因为她婶婶不放假,就去市里婶婶家呆了两天,不愿回来。好不容易熬了两天,今天说什么也要返城。天气也变冷了,就更呆不住了。冷,不适应。
二是无聊。没有什么娱乐项目,大家都是吃过饭就聚一起打牌,我平时也不喜欢玩这个,所以总是融入不了他们的圈子。因为长久的生活环境不同,职业不同,大家又没有共同语言,没得聊。回到老家每天都是扭来转去,无所事事,空虚得不得了。
三是饮食习惯不同。虽然从小生活在农村,应该适应农村的饮食习惯。可是自从工作以来就离开了家,平时我饮食清淡,不喜欢油腻的食物。可是春节回家,家里每顿菜都是肉菜,真心享用不了。
因为诸多的不适应,我们在家呆了不到一周,就迅速逃离了农村。
我知道儿时的农村再也回不去了。如今回去只是因为有老人在,有亲戚在。将来有一天老人不在了,我们这些走出农村的人还会回去吗?农村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吗?我不知道将来会不会失落,我们的精神家园会不会荒芜。
我只是众多离开农村的人中的一个,和我有同样想法的也有很多。都说叶落归根,不知道我们垂垂老矣的时候是否愿意再回到农村。
如今很多农村已经城镇化,农村的原来面貌也不复存在。城镇化的农民已经住进公寓楼,成了社区居民。他们也不再拥有土地,和城里人一样工作,也逐渐变成了城里人。
我知道,无论是我主观愿望,还是国家政策上的被动,农村我再也回不去了!
回不去的年
回家过年是一种仪式,在这个阖家团圆的节日,如果不回家是被视为不孝,除非情不得已,单位不放假。
“仪式感”是近年来网络上流行的一个词,它表达了人们对某件事情的重视程度。某一天因为有了仪式会有别于其他普通的日子,从某种程度上看,仪式给平凡的生活带来了些许的感动。
春节就是全民性的过年仪式,为了迎新年,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寄予祝福希望的对联、年三十和初一要放的鞭炮烟花、过年的新衣、走亲访友的礼品、接待客人的食材、给孩子们的压岁钱……其隆重程度超越任何一个节日,年味十足!
回想儿时,过年让人期盼,让人激动!
过年的歌谣如在昨日:
二十三祭灶关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蒸馒头
二十七杀公鸡
二十八贴花花
二十九门上瞅
三十儿蜕蹄儿(洗脚)
大年初一撅屁股(磕头拜年)
小时候一年都穿不了新衣,但是过年时候妈妈会买新衣,新衣服要等到大年初一早上才可以穿,穿早了会弄脏就成旧衣服了。
那时候小伙伴们会聚在一起讨论妈妈买了什么颜色什么款式的新衣服,年三十儿晚上激动地把新衣服叠好放在枕边,恨不得赶快天亮。
哪里等得到天亮啊,早晨三四点钟就起床了,穿上新衣服,冲出家门挨家挨户捡鞭炮(没响的鞭炮),回来和伙伴们炫耀看谁捡的多。然后大家聚在一起把鞭炮里的火药倒出来,再用火引燃,呲的一声,就没了。如此单调的活动,在孩子的眼中却是趣味无穷。
孩子的创意是无穷的,花式放炮就是其中一个。放鞭炮从来不会规规矩矩地放,我们会把鞭炮放在瓶子里、铁桶下,洗脸盆下……凡是能用的几乎都试个遍,鞭炮在不同的容器里爆炸的时候会发出不同的响声。威力大些的,会把脸盆炸得弹跳起来,引来爸妈的一顿嗔骂,我们就赶快跑开。
下雪就更有意思了,小伙伴们把鞭炮埋在雪堆里,只露出炮捻儿,点燃,爆炸,雪花飞溅,伙伴们拍手称快,哈哈大笑,呼喊着,撺掇着,“再来一个……再来一个……”,雪堆上火红的炮纸如同鲜艳的花朵,那时的愉快心情也如同盛开的花朵一般灿烂。
穿新衣,享美食,做游戏,还能领到为数不多的压岁钱……再也没有比过年更有趣的事儿了!
如今,过年的风俗没变,物质更丰富了,可是人已中年,过年的激动心情没了,也不会为了过年而刻意去买新衣,过年成了日常的一天。
年还是那个年,可是人已变了,我再也回不到从前。
是我没有仪式感吗?再看看周围的孩子,好像他们也没有那种过年的激动,愉悦。
到底是谁偷走了我们的年味儿?年再也回不去了!
谁能告诉我,我怎样才能回到我儿时的农村,回到我儿时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