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活 新挑战》教学实践记录

     第一节课心理课的主题是《遇见你,真好!》,通过姓名滚雪球和遇到有缘人两个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新的环境中建立人际融合。第二节进行了学生的入学心理健康水平筛查。第三节课来到高一心理课的重点板块——适应主题。

一、备课

        这节课我作为主备人,最初是结合去年上课经验,在参阅适应主题的相关教学内容情况下,设计了《高中适应多一分》,就要到集体研课的前两天,在网上看到了“小静”老师的《新生活,新挑战》,发现这两节课的教学环节在设计初衷上有很大的一致性,但是对比下来发现小静老师的课程设计的活动形式更新颖,目标更聚焦,同事们也被这节课的设计所吸引,就商议主动给小静老师留言看能否获得课堂实践允许,很幸运小静老师同意了。

自备课与优秀课的设计对比记录

二、上课

        进行了一周的课程实践,大家上课后积极分享课堂感受,然后继续调整。在原来的课程中根据实际和学情做了部分改动。

       1.课程内化。

       最小改变活动后,让学生两人一组进行交流,其中一名同学向另外一名同学分享自己的希望状态、目前状态和最小改变,另外一名同学给与积极的反馈和鼓励,使用肯定的语言或手势。

      在最后总结环节的适应心语,让学生在学案的背面分享自己的课堂收获。

       2.活动形式调整。

       为了增加学生分享和内化的时间,原来的适应轮盘中的三个挑战在课堂上完成一个,其他两个课下完成。对于上课教师也是完成了从关注课堂活动的完成到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的转变,变挫败感为成就感。

    3.活动规则的清晰

     增加示范和讲解,让学生更好理解活动规则,明显感受活动效果更好。

     4.增加学生课程情感目标的关注

       在学生的分享中,尤其是增加课程内化环节后,发现学生在获得情感支持后克服困难的信心增大,极大地降低了适应焦虑。

     5.个人板书问题

       没有板书意识,又一次在前两个班的课堂上没有板书,后面的课程及时增加,并且设计了板书。

       这节课实践过程中,深切感受到一节好课从设计到上课都需要不断打磨和改进,到最后找到那种“登天的感觉”也让人感觉超级开心,带着这次“复制”一节好课的信心继续接下来的成长之路。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