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世界经济的50项伟大发明》| 万维钢解读
《塑造世界经济的50项伟大发明》| 万维钢解读
建议WiFi环境下播放
关于作者
蒂姆·哈福德,著名经济学家,《卧底经济学》《混乱》的作者。
关于本书
你也许已经看到过很多关于“最伟大发明”的列表和排行榜,甚至相关的书籍,本书的视角与它们不同,关注的不是发明本身解决了什么问题,而是它产生了什么深远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常常是当时的人所不能预见的。
核心内容
本期音频将选取三个最有代表性的发明,让你看清技术发明与现代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
一、铁丝网的发明促进了美国的西进运动和经济发展;
二、护照的发明改变了人们对发电机的态度;
三、如果没有各国的技术支持,乔布斯是造不出 iPhone 的。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为你解读的是《塑造世界经济的50项伟大发明》,我会用大约25分钟时间为你解读书中精髓:很多时候,一项发明到底有没有用、有多大用,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还和社会有很大的关系。
这本书的作者是蒂姆·哈福德,相信很多用户对他都不陌生,他写的那一套《卧底经济学》已经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十分畅销,得到 App 还为用户做过一套独家版本,是一位很有见识和影响力的作家。但即便如此,对于蒂姆·哈福德来说,“XX 种发明”这类书仍然是一个比较难写的题材,因为这类书实在太多了,而且各种角度都有。比如《影响历史的99种发明》《人类最伟大与最糟糕的发明》《中国三十大发明》之类的,甚至还有本书叫《改变世界的1001项发明》。
既然同类型的书那么多,蒂姆·哈福德为什么还要费力不讨好地再写一本?答案当然是视角不一样。很多人都写过伟大的发明,但是关于“伟大”的定义,作家们往往并不一致,所以你可以看到,有人说造纸术伟大,有人说汽车伟大,还有人说抽水马桶最伟大。但是,这本书的焦点并不在于“伟大”,而在于“塑造现代经济”,关键是“塑造”两个字。也就是说,一项发明对现代经济和社会有什么影响,重点不仅在于这个发明本身解决了什么问题,还在于它在人类社会中又产生了哪些延伸效应,而这些效应往往是当时人想象不到,甚至是理解不了的。
而蒂姆·哈福德所选的正是这一类发明,其中既有大家都知道、非常重要的发明,比如移动支付,也有很多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发明,比如耕地用的犁和闹钟,每一个发明的背后,都有你想不到的社会经济逻辑。不过,就像你看到的那样,这本书里整整讲了50个发明,我不可能都讲一遍,所以就选了几个最有代表性的发明,让你看清技术发明与现代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
第一个发明是铁丝网。我会让你知道,在美国的西部大开发中,铁丝网究竟起到了什么关键作用。
第二个发明是电力系统。会让你了解为什么电力系统在刚出现的时候,没有带来想象中的变革?护照和电力系统又有怎样的关系?
第三个发明是苹果手机,也就是 iPhone。我会让你明白,为 iPhone 提供技术支持的究竟是谁。
第一部分
我们先来说第一个发明,铁丝网。铁丝网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东西,凡是写着“禁止入内”的地方都有可能看到铁丝网,它的特点是既便宜又实用。但是,你应该想不到的是,对于美国来说,铁丝网曾经起到过“国运”级别的影响。
话说,在一百多年以前,美国东西部的发展还极不均衡,东部的商业、人口、城市都很繁荣,西部差不多都是荒地,生活在那的基本上只有牛仔和印第安人。所以,在1862年的时候,政府为了号召和鼓励美国人前去西部搞开发,就颁布了一个宅地法。说的是,只要你是年满21周岁的美国公民,不管是男是女,哪怕是刚获得自由的奴隶,只要你到中西部地区去,就可以免费获得160英亩的土地,然后在这里住上5年,再随便种点什么,这地就永久归你。
你想,160英亩的土地,差不多是1.5个天安门广场那么大,要到今天,这得值多少钱啊!可面对这么优惠的条件,当时的美国人却无动于衷,这是为什么?原因很简单,你说这160英亩土地都归我,但我怎么确保它就属于我呢?在当时,西部都是牧场,牛群走到哪吃到哪,万一把我辛辛苦苦种的庄稼吃了,我怎么办?你可能会说,那把这块地围起来不就完了嘛!道理很简单,但实际操作很难。这个问题当时只有两种解决办法,第一是打一圈木栅栏,第二是种一圈灌木丛。但是,第一种办法成本太高,第二种办法时间太长,因为要等灌木丛长大嘛,都不实际。于是,到了1870年的时候,西部开发的号召基本没啥效果,美国农业部评估了一下得出了结论:如果不解决围栏的问题,宅地法就等于一纸空文。
所以,在那一时期,许多人都投入到围栏问题中,为此还搞了许多发明,但效果都不理想。一直到1875年,铁丝网才被发明出来。铁丝网的优势在于:第一,它的成本非常低,把160英亩土地围起来,用不了几根木桩和铁丝;第二,它非常实用,奔跑的牛群可能会撞向木栅栏,但是不会主动去撞铁丝网,因为疼啊!所以,铁丝网的广告商就说,咱们这个铁丝网“比空气还轻,比威士忌还强,比尘土还便宜”。围栏的问题都解决了,西部大开发的成果非常明显,西部的大草原都被圈成了私人土地。
这就是铁丝网的故事。表面上看,它的出现解决了美国人对土地的占有问题,但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有一个问题,我们可以想一下,为什么围了一圈铁丝网,这块土地就变成私有的了呢?你让之前放牧的牛仔,和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印第安人何以自处?这些都导向一个问题,那就是土地私有化的概念是怎么产生的,它在现代社会的依凭究竟是什么?
我们都知道,土地私有化这个事情很早就出现了,人们一直觉得这事没啥好奇怪的,直到17世纪的时候,才有个英国的哲学家洛克质疑这个事:这块土地早在你出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不是你生产出来的,凭啥就成了你的私有财产呢?不过,洛克质疑的目的,不是为了否定土地私有化,而是为了给它找一个合理的解释。最后,洛克想到了一个理由,就是劳动。
逻辑是这样的,首先,通过劳动获得的成果是私有的,那么如果对一块无主土地进行劳动,土地被改进,且有了你的劳动成果,那这块土地就是你私人的了。那对于西部的大片土地来说,印第安人和放牧的牛仔只是在向土地索取而已,所以土地不是他们的。不管印第安人接受不接受洛克的解释,现代经济学家都喜欢洛克的观点,因为私有化可以让土地被改进,从而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
那么铁丝网在土地私有化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呢?两个字:控制。你看,即使在理论上有洛克的支持,在法律上有宅地法的承认,但是人们依旧不愿去开发西部,原因是什么?就是无法对土地进行实际控制,如果不能对土地进行实际控制,无论是洛克的理论,还是联邦政府的法案,都只能算是一纸空文。也就是说,如果没有铁丝网,美国对西部的开发很可能就不能顺利进行,之后的一连串历史事件,例如美国经济崛起、第一次世界大战,都有可能受到影响。从这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时候,发明不单单是一个技术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就技术而言,铁丝网不存在什么技术壁垒,它却在19世纪末才被发明出来,而铁丝网出现之后,所解决的也不仅仅是技术性问题,还有社会经济的相关问题。
这是铁丝网的故事和我们得到的观察。就在铁丝网出现的同一时期,也就是19世纪80年代左右,另一项更为重要的事物也出现了,就是电力系统,也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二个重要的发明。
第二部分
电力系统重要吗?当然很重要,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发电机塑造起来的。相信每当停电的时候,你就能深刻地感受到发电机的重要性。这一切当然要归功于爱迪生,1870年他发明了钨丝电灯,1880年代,爱迪生就构建了工作和生活的电力网络,他还发明了电动机,让工厂可以直接使用更高效的电力工作,从而摆脱相对复杂、笨重、效率低的蒸汽机。这本来应该是一次很大的变革,但奇怪的是,直到1910年,大多数工厂还是选择蒸汽动力系统,而不是电力动力系统。
这是为什么?难道是这一时期的蒸汽动力比电力动力好用吗?当然不是,蒸汽动力很不好用,它不能像电力动力那样集中发电,然后输送到使用地点,因为蒸汽如果进行长距离输送的话就会快速冷却,没有用了。所以,当时每个工厂都必须有自己的蒸汽动力系统,需要有大型厂房安置它,需要自己烧煤,承受各种污染。因为干什么都需要动力,而蒸汽机的启动又相对较慢,所以必须一直烧着,甚至还得不停地上润滑油。电力就不一样了,你自己不用发电,直接买就行了,而且随时可以开关。
那既然电力系统这么好用,为什么大多数工厂不采用呢?根本的原因在于,当时的人根本不知道电力系统的正确用法,而只是把发电机看作是蒸汽机的替代品,很多人只是把发电机买回来,然后放到原来蒸汽机的位置,这么做当然没法发挥电力系统的优势。所以,后世的经济学家就说,想要发挥电力系统的优势,工厂的整个生产架构和生产方式必须重新设计。
首先,相比于蒸汽系统,电力系统能实现更精确的动力传输,所以生产工具就必须要小型化,才能更好地利用效率。其次,蒸汽时代的工厂生产是按照传动轴的逻辑组织的,而电力系统的生产必须按照生产线的逻辑组织。同时,在电力系统下,因为效率更高,所以人的实际工作就变得更复杂,工人的素质要更高,相应的,工资也会更高。还有,就是电力系统具有规模效益,也就是用的人越多,电就越便宜。也就是说,电力系统想要推广应用,被普遍接受,光有技术上的突破还不行,还得满足相应的社会条件。
那这些社会条件究竟是怎么满足的呢?因为另一项发明,护照。我们都知道,现在的人出国都需要护照,但护照的出现,也就是近一百年的事情,在此之前,根本没有护照这个概念。19世纪的时候,人们出国是非常自由的,当时有大批的中国人去美国和欧洲打工,去日本留学,很多国家的人也来到中国居住。只要你有条件去,你就可以去,根本不需要护照。但在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就不是这样了。1920年国联开了个会,统一了护照标准,从此之后大家出国就很不自由了。
那这跟电力系统有什么关系呢?因为护照的出现,导致在美国打工的外国人减少,人一少,劳动力就变得值钱,工资水平就普遍上去了。随后,企业工厂开始意识到,用人不在多,而在精,于是开始进行工人培训。而为了充分利用电力系统的效率,工厂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造,电力系统的作用才真正的被发挥出来。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经济在1920年之后,开始了一轮新的增长。你看,新的经济增长的出现,不是因为当时有什么新的技术突破,而是因为40年前爱迪生发明了电力系统。
通过电力系统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任何一个发明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有一个系统作为支撑,它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其实,这个逻辑还可以延伸一步,发明既不能单独存在,也不能独立出现,任何一项发明,都是在之前发明的基础上完成的,它不可能凌空出现。最能说明这个道理的,就是大家都熟悉的 iPhone,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三部分内容。
第三部分
一提到 iPhone,我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已经故去的乔帮主,是他设计并制造了 iPhone,把我们带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但是,虽然可以说是乔布斯发明了 iPhone,但 iPhone 的出现并不完全是乔布斯或苹果公司的功劳。这话是什么意思,难道 iPhone 不是乔布斯和苹果公司设计生产的吗?
iPhone 当然是苹果公司设计生产的,乔布斯也在其中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但是 iPhone 内部的那些关键性的技术,基本都和苹果公司没啥关系。经济学家马祖卡托做过一项研究,就是 iPhone 的诞生需要12个关键技术,分别是微处理器、存储芯片、固态硬盘、液晶显示、锂电池、快速傅里叶变换算法、互联网、HTTP 协议、手机通讯网络、触摸屏和 Siri。这12项技术都不是乔布斯或苹果公司发明的,也就是说,它们都不是专门为了 iPhone 发明的,很多技术在 iPhone 出现之前许多年就有了,它们才是 iPhone 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真正基础。也就是说,即便没有乔布斯,移动互联网时代肯定还是会出现,只不过可能不是从2006年开始而已。那么好,在知道这一点之后,我们不禁要问,这些技术是怎么出现的?是谁发明了它们,又是谁让它们一点点成熟?
这算一个问题吗?当然是一个问题。因为这些技术和 iPhone 不一样,乔布斯研发 iPhone 是有明确的经济利益驱动:我投入巨额资金,是因为我相信市场会买账,我能把钱赚回来。可是,iPhone 背后的这12项发明,绝大多数不是某个企业研发出来的,因为这些技术刚刚出现的时候根本不赚钱,有些甚至到现在也不赚钱。也就是说,如果单靠市场机制,这些发明是大概率不会出现的,那么究竟是谁在推动这些技术发展?答案是,政府。
比如,1969年的时候,美国政府出资,把十五个研究机构的内部网络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全国性的网络,叫“阿帕网”,这就是互联网的前身。在当时的政府看来,这个成就很了不起,等于是修了个遍布全国的铁路网。但是,这个铁路网上并没有火车,也没有什么要运输的东西,所以在很长时间内,没有人知道互联网到底能干什么,那就更不要提用它赚钱了。直到80年代左右的时候,互联网的意义才逐渐显露出来。
不仅互联网,哈福德在书中写到,快速傅里叶变换算法也是政府项目的成果。快速傅里叶变换算法,简单来说,就是把声音和光这些模拟信号数字化,只有完成数字化,手机才能处理。这个算法的发明可以追溯到1963年,当时的肯尼迪政府搞了个项目,目的是要监视苏联的核武器试验,这才有数学家发明了这个算法。而触摸屏则最早是由英国政府资助,由西欧核子中心研究出来的,后来这个技术被带到美国,成立了一个私人公司,苹果收购了这家公司,触摸屏才在 iPhone 上出现。就连 Siri 最早也是美国军方资助的,最开始是想让军事人员用上人工智能助手,后来“流落民间”,各种风险投资才开始加入。
你看,在 iPhone 的背后,有一股关键的沉默力量,那就是各国政府。其实,不仅 iPhone 是这样,埃隆·马斯克的 SpaceX 之所以能风生水起,前台英雄是马斯克,背后的沉默力量是美国国家航天局。SpaceX 的技术、人才甚至订单,都是 NASA 给的。有个流行的看法是,经济发展应该以自由市场为主,政府应该只做裁判员,公司具体怎么折腾不管,只负责管理那些公司“负外部性”,比如环境污染、公地悲剧等等,其他的不要参与,只要做好行业规范和监管,必要的时候收拾烂摊子就行了。但通过我们刚才说的就可以说明,在很多时候,自由市场可能并不起作用,特别是在短期内不赚钱的事情,真正起作用的还是政府。
总结
几个关键的发明和它们背后的故事还有逻辑,已经讲得差不多了,最后,我再说一些自己的领悟。
平时,我们总喜欢把科学和技术混在一起,简称“科技”,但其实,科学和技术是两回事。科学关注的是真相、真理,而推动科学发展的是我们的求知欲,成就牛顿和爱因斯坦的,是深刻的大脑和好奇心。但是技术发明就比较复杂了,因为它不是孤立的存在,它需要跟社会进行联动才算成功。
所以,历史学家莫里斯就说,技术进步的三个推动力是贪婪、懒惰和恐惧。在我们之前讲的内容中,铁丝网的出现就是因为贪婪,而大多数公司进行技术创新其实也是因为贪婪,因为技术创新可以带来更多的商业利润。而爱迪生发明电力系统,除了想通过这个发明赚钱之外,也是在利用懒惰,因为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机器效率提高,人就可以少做一些事,虽然大多数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
那么第三部分说的那些,好像是和贪婪、懒惰都无关的领域,是什么在推动它的发展?政治学家福山曾经说过,人类文明从早期的部落到国家的过渡,最重要的驱动就是战争。因为要打仗,采集狩猎社会才会出现分工和等级,才会出现政治秩序。战争中的平民当然是悲惨的受害者,但正因为有战争,参战的人不得不提高自己能力的上限,全力以赴去做这一件事情,因为做不好就得死,所以,政府会在不盈利的技术领域大力投资,就是源于对未来战争的恐惧。
哪怕不在高科技领域,军队往往也是最领先的地方。别的不说,就说组织管理这一条,任何一个公司都不可能跟一支经常打仗的军队相比。公司人浮于事、官僚主义都能继续存活,军队组织不好就得死人,这就是为什么美军的管理经验,是所有私人公司的榜样。当然,现代世界不一定非得通过战争进步,只要是竞争就可以。奥运会参赛运动员的生活方式跟普通人完全不同,他们简直就是更高级的人,任何形式的竞争都能激发人的潜能。
这就是我们说的,一项发明会不会出现,出现之后有没有用、有多大的用,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因为一切技术,说到底都是人在发明或者使用,行动也好,思考也好,都是基于我们的人性,几亿、几十亿个人性加在一起,就是社会。理解了这一层,我们才能看懂人类、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撰稿:万维钢
脑图:摩西
转述:怀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