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的阳光洒在阳台,我和大宝各自捧着书静静阅读,两岁的小宝突然搬来小椅子,也拿着绘本和彩笔,咿咿呀呀地模仿我们的模样——这温馨的一幕,让我真切感受到:阅读的种子,正在家庭的氛围里悄然发芽,而这背后藏着关于教育的三重启示。
一、大人是孩子的“行为模板”,阅读习惯从模仿开始
孩子是天生的模仿家,卢梭曾言:“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在他不会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以前,他已经就受到教育了。” 当我们在阳台翻开书页,大宝专注阅读,两岁多的小宝便自发拿来绘本与彩笔,奶声奶气地模仿“阅读”与涂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每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在阅读这件事上,大人的“示范力”远胜空洞的说教。
二、阅读要“从娃娃抓起”,莫欠成长的“阅读债”
语文学习的两大支柱——阅读理解与作文,根基是阅读积累。杜甫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没有海量阅读输入,理解能力会如无源之水,写作内容也会似无本之木。从幼儿时期就浸润在书香里的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语感、积累素材。这就像杨绛先生,八十余载与书为伴;也如霍金、杨振宁,在学术探索中以阅读拓宽认知边界。阅读是“移动的避难所”,更是孩子终身学习的“加油站”,欠了“阅读债”,孩子未来的语文学习乃至综合素养提升,都会陷入“还债”的被动。
三、每天半小时,让阅读习惯“积沙成塔”
习惯的养成需要持续的强化。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每天中午的半小时阅读,看似短暂,却能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让阅读从“任务”变成“本能”。就像聚沙成塔,每一次的阅读积累,都会在孩子心中沉淀为思维的厚度与表达的深度。当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孩子自然会在文字的海洋里汲取养分,语文成绩的提升也会水到渠成。
阅读,是给孩子人生最好的礼物。它以榜样为引,以积累为基,以习惯为翼,带孩子穿越文字的丛林,看见更辽阔的世界。让我们以书为媒,与孩子共赴这场成长的修行,让阅读的光芒,照亮他们未来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