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日常生活重建中的学生发展》读后感之三:
班级日常生活重建从内容开始
——读《第五章 内容:班级日常生活重建的结构》有感
摘录:(阅读这一章感触特别大,指导性很强的一章,还有专业的理论说明,读来很受益。因此,全文都以摘录的方式记录读后感)
日常生活纷繁复杂,而“重建”意味着有意识地开放、引领和发展。这就必然需要考虑其内容结构问题。值得深思的是:几乎所有的学科教学都会有清晰的内容结构,唯独班主任的工作和班级建设,长期处于凌乱无序的状态之中。173
基于我们十余年的实验研究,结合理论思考与比较研究等,我们认为,通过对班级日常生活之制度层面、文化层面、活动层面的分析,通过多班级日常生活重建与学科教学、学校学生工作、社会与自然三大领域的关系分析,可以形成如下内容结构:班级岗位建设与学生干部培养;班级文化建设;主题活动及主题班队会开展,班级建设与学科教学融通;学校学生工作实践介入;社会性与自然性资源开发。
一、内部开发
(一)班级岗位建设与学生干部培养
通过班级岗位建设与学生干部培养,可以促成学生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在公共生活中承担责任、发挥领导力,学会在承担责任、发挥领导力的过程中,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与群体的共同进步。174
岗位是班级生活中承担相关责任、为群体服务的相关工作的概括。这一服务工作包括纪律、卫生、日常交往、物品维护,也同样包括活动开展、组织建设。
1. 班级岗位建设。
岗位工作是基础性的群体生活的构成。其类型包括服务性岗位、学习类岗位、活动类岗位等。班主任的教育工作,包括设置班级生活所需要的岗位,在岗位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实现教育,实行岗位轮岗和岗位评价等。
在岗位启蒙阶段,核心价值在于唤醒学生的群体生活意识,理解群体生活对个体责任的召唤,并以自己的主动参与,创生个体新的班级角色,启动对班级岗位的发现、设置与命名。
在上岗教育阶段,核心价值在于明晰职责,确定具体岗位与个体的关系,并使之成为群体内都知晓的内容。班主任往往可以利用一节主题班队会的时间,集中进行上岗教育,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与自豪感,并且可以利用之前岗位启蒙阶段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树立新目标。177
在岗位指导阶段,上岗之后学生进入到真正的岗位生活时,班主任要开展具体指导工作。岗位指导的具体内容主要通过提醒、具体示范、矫正等方式进行,需要指导者投入较多的精力。
岗位评价阶段主要是对一天、一周、一个月等时段内的学生岗位工作进行反馈,与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为内容,给学生个体有针对性的强化,对学生群体进行整体的教育,并促成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评价的主体从班主任、学生个体,到同伴、家长,都可以参与其中。相关评价表的开发,评价后相关奖励手段的使用和具体的评价过程,都将促成学生自豪感的强化、自我反思意识的形成和具体的学习行为的产生。
在岗位轮换阶段,针对不同的岗位可以开展以月、学期、学年等为单位的轮换工作。这一工作的核心思想在于:让学生体验角色的丰富,促成个体全面的发展;同时实现班级学生群体的整体素质发展,为后期的岗位合作提供坚实的基础。
在岗位升级阶段,同一岗位在不同的班级发展阶段,应该有不同的岗位要求。17
2.学生干部培养学生组织类型第179页
一是项目组。
二是学生自主形成的班级基金会。(爱心基金会、学生社团)
(轮换制、双班委制、多班委制)
特别是对于学生干部而言,其领导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个体意义与群体价值。强化其决策力、实施力、反思力、倾听力、责任心的培养,是当前必要的方向。
(二)班级文化建设
1. 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
显性班级文化建设体现在系列可见的文化符号的创生与使用上,与日常语言中的“环境布置”有直接的对应性。包括:黑板报,墙报,各类墙壁版面布置,教室内悬挂的装饰物、标语与口号,教室内橱窗的布置,各类曲角的布置,各类流动性的班级盆栽,教室外部的班级名片、班级展板,等等。
班级隐性文化建设体现为一系列不可见、但可以体验到的班级文化精神的形成与发展。这包括班级中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班级学生群体行为方式,班级学生在年级和学校生活中的独特性等内容。
就建设的角度来看,班级口号的内涵、班歌的歌唱,班级学生对班级的自我认同与荣誉感,班级生活氛围,都是重要的建设内容。185
2.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
文化渗透文化点化文化开发文化示范
3.班级文化建设转化为学生发展
文化建设不能离开人的发展这一根本。还给学生。学生成为实践主体。
(三)主题活动及主题班队会开展
1.主题活动的开展。岗位建设,组织建设、班级文化建设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主题活动。基于成长需要。190页。
主题教育活动的第一项变革就在于形成基于具体班级学生群体的主题教育活动,回归教育的具体性。
任何生活都只能是学生与教师自己的,任何上级的布置、学校的安排,都只有建立在具体的班级,班主任、学生的基础上,才可能真正形成学生发展的健康生态。因此,还给班主任策划组织评价主题活动的权利,鼓励学生与班主任、教师过自己的生活,这是基本前提。
这意味着班主任要将主题活动的设计、组织与评价,直接建立在对本班级学生成长需要研究的基础上。
任何外在的要求,凸显的案例,他人的经验,都只能是班级建设的参照系统,而不能直接变成要求班主任与学生照搬照做的金科玉律,任何主题活动的开展都必须思考:与这个班级的这些学生发展之间有何关系?191
主题活动开展的第二个方向是综合建构,实现主题活动与学生日常生活的充分沟通与交融。
主题活动开展的第三个方向,就是突出长程系列性,在时间维度上契合学生成长的长程性。
学生的成长不是一天完成的,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但当前很多上级布置的主题活动,则是在特定时间内完成后,就难以再持续;不同主题活动之间也往往是割裂的关系,缺乏内在的有机性。192
2.主题班队会的研究
主题班队会是主题活动,乃至于班级日常生活中的节点性事件,是各类教育资源集中汇聚、教育价值集中生成、师生关系密切开展的特殊时间、空间与实践。(复杂性 专业性)
首先,是主题的选择与类型分布。
其次,是主题班队会的整体设计。
再次,是主题班队会的具体开展过程。
班主任的介入就是主动的教育力量的介入就是教育资源的介入,就是对教育资源的再组织再开发。事实上,就主题班队会的整体而言,班主任有着前期、中期、后期三类介入。
最后,是主题班队会的研究性与日常化。
二、外部拓展
(一)班级建设与学科教学融通
1.以班主任为领导者的教师团队建设
回归到学生立场,班级是学生发展最重要的单元,基于一个班级学生发展的相关教师,是对于这个班级学生而言最重要、最直接的教师团队成员;基于班主任的角色特殊性和学生、家长的期待,及学校的组织方式,班主任是这个团队的领导者。
首先要求学校与教师转换立场,形成团队意识,尊重团队建设的价值。
其次要开展具体的合作行为。
最后班主任要形成领导者的自我意识。201
2.班级育人目标的整合
班级建设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需要具体化为具体的教育实践行为。而至关重要的转换点是明确学科教师与班主任间有关班级、学生发展的共同目标。
3.具体活动的开展
这可以表现为在班主任主持的活动中融入学科学习的内容。其一是班主任可以组织有关学科学习的主题活动,直接聚焦、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其二是在相关主题活动、主题班队会及班级文化建设之中,融入学科学习的因素,促成活动质量的整体提升。其三是学生社团、学生参与的相关比赛、学生的假日小队或课外活动等,邀请部分学科教师参与,因此形成基于学生成长与学生需要的班主任与学科教师合作。203
(二)学校学生工作实践介入
学校层面的学生工作,包括各类大型学生活动的开展,学生组织的建设,学生日常生活秩序的形成等。
1.班主任工作立场的转换。(班级与学生发展,关注自主与创造,凸显具体差异性)204
2.在介入学校学生工作中,促成班级与学生发展。
其一,是借助学校活动与组织,策划、开展班级活动与组织建设。
其二,是在参与学校活动中锻炼发展班级与学生;甚至可以以项目组的方式,直接承担相关责任。
其三,是为学校输送更多优秀的学生领袖,直接促成学校学生工作的变革与本班级学生的发展。205
3.为学校管理方式的变革与领导者发展提供班级基础206
(三)社会性与自然性资源开发
自然性资源是指以自然世界中较少受人类活动直接影响的动物、植物、空间、环境等。
1.将自然性与社会性资源引入班级日常生活。
2.促成学生融入自然与社会(自然环境的保护剪切中 投入到家庭生活品质提升中 投入到真实的社区发展中)
学生的班级、学校生活,一定影响着家庭的生活。孩子在班级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会直接影响家长的情绪,孩子的家庭作业直接占用家庭生活的时间,影响家庭生活的内容与结构,孩子的发展状态直接决定亲子交往的质量。在一定意义上说,班主任不仅仅要把家长当成教育的同盟军,班级生活的资源提供者,而且要把家长与家庭作为需要教育关怀的对象,把促成家庭生活内容的丰富化和亲子交往品质的提升,作为班级工作重要的内容构成。211
三、综合融通
(一)融通于事
(二)融通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