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几日的某个夜晚,跟一名女性好友打了一通电话。我已记不清通电话的由头是什么了,或是无聊的消遣时光,或是被烦恼困扰着,期冀对方的些许慰藉,但我记得这距离上次通话已经隔了两个多星期了。
电话里,我们一如往常般先是寒暄着,“最近过得如何?”虽然这句话已经显得如此老套而使人可能觉得有些厌烦和疲倦了,但我们依然把它常常挂在口中来开启着或有趣或无趣的对话。
“还是老样子啊,吃饭睡觉,学习健身。啊,还有谈恋爱。”她如此答着。
二
“谈恋爱?快,给我说说你咋谈的呗?”一听到这三个字,我不禁开始八卦了起来。人呐,就是这样的一个矛盾体,我们在厌恶着一件事物的同时却又好像抵抗不住其本身所散发出来的魅力,忽近又忽远着。八卦正是如此,就像中学时代一群女生之间的窃窃私语。而我们所厌恶的也永远只是不希望自己成为她们的谈论焦点,而对于其他人,我们却丝毫不在意着。
“还能咋谈?就那样呗。唉,我觉得他不喜欢我。”她语气中透露着些许的气恼和苦闷。
“怎么会?你说说你怎么感觉到的?”
“我俩平时都很忙,他做着他的兼职,我忙着自己的学业和考证。不过我们还是会像其它情侣一样在QQ上进行着日常聊天。”
“上次我问他,你上一个喜欢的人是谁呀?他说是小学的了,其实我早就发现他中学时候就有喜欢的一个女生了,还喜欢得死去活来的。没想到他这都要骗我,他肯定不喜欢我了。”
短暂的几秒沉默,我不知道如何去回复最后的那句话。
三
“你这也太简单粗暴了吧。这哪能体现出来他就不喜欢你了呢?”我表示着自己的不理解和困惑,我实在是不明白当一个男生对一个女生隐瞒了自己的部分情感史的时候就能够体现出来这个男生不喜欢女生了吗?可能那段感情不值一提,又可能自己曾在那段感情中卑微如尘埃以至于自己不想再去揭开早已结痂的伤口。
“还有其他的一些地方,唉,说着也没意思,不说这个了。”
“你们谈了多久了?”
“五个月了。我觉得他现在都不像刚开始那样对我好了,我能感觉得到。而且每次都是我说早安、晚安,他几乎都没有对我说过。”她在我的问题之外又补充着自己对男方的不满。
五个月,6月到11月,150多天的时光,一份喜欢或者说是感情早已从炙热进入到了一种温和而适宜的平和期,最初的眼神交错恍惚、牵个手心跳都要慢半拍到如今的随意搭话,我并不偏执地认为这是感情的降温。
相反,它是感情态势的续接发展,其实到了这个阶段,双方才是真正地将彼此融入彼此的生活之中,在家人、朋友之外又有了爱情的寄托。
有句话这样说着:“谈恋爱就像是天天在过情人节。”我不认为它是错的,同样也不认为它是对的。双方之间的感情总会经历这样的一个曲线发展,最初的不断上升以至于达到一个顶峰,然后缓慢下降到一个平衡点,继而逐渐趋于稳定。
这是一个正常的发展过程,我们不能一直期盼着它一直上升,也不能希冀着它达到顶峰点后一直稳定在那个维度,这都是不可能且不现实的。
我们或许渴求着回到原点,又或是在曲线发展的过程中对彼此产生了猜忌与怀疑,我想它们的存在必然有着其合理性,但是在合理的范围之外,我认为这样的渴求或是猜忌其实是在无形之中给彼此上了一道枷锁,我们难以更加接近彼此。
其实都是受困于自己的不安全感罢了。
感情发展到平和期的这个状态,其实我们可能都不自知,对方最初所给予的浓烈关怀像是一层层线缠绕着我们,当时间缓缓地向前推进的时候,这些线也慢慢地脱落下来,早已习惯了被环绕的舒适感的我们突然无法适应这突如其来的“危险”,不安全感重重地刺激着我们的感官和灵魂,而这就是对对方的猜忌和怀疑的来源。
四
我认为一段感情最好的状态其实是这样的,平淡的日子中偶有一些浪漫的点缀,就像漆黑的夜空中偶有微灿星光的闪烁。因为自身的不安全感而对对方产生了猜忌和怀疑,同时又加剧了这种不安全感,甚至发展到最后对自我的情感认知形成偏差,这都是不值当的。
我们不能强硬地让自己占据着对方的所有,给彼此都留一些个人空间,其实只要对方的心中存有自己的小小天地,那便是极好的。
爱即永恒。
“那你喜欢他吗?”
“我爱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