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有个习惯,无论教哪一届学生,我总是第一节课开始就要求他们每天写200字的随笔。我自己试了一下,如果有内容可写的话,200字应该十分钟能够搞定了。我也尝试过讲一个名著的故事,然后让学生用200字左右复述下来,十分钟下来,学生基本上能写出200字,有些只写了故事的开头,有些概要性地写了故事的内容。我不在意他们所写的内容,由此可以证明,只要有内容可写,200字是不在话下的。
既然可以证明,这给不了学生负担,那么为什么很多语文老师都推行不下去呢,他们看到我桌上的随笔本,总是说,我们班学生肯定是不可能坚持每天都写的。其实,可能是这样几个因素在作祟:
自己是不是有信心让学生写。
普遍的看法是,写作文好难呀,其实这200字的练笔,不能算是作文,只是让他们练练笔而已。首先可以通过上面的试验让学生树立信心。强调的是200字,而不是每天。其实老师是有作业布置权利的,而我们语文老师的作业中,写的部分就是让学生学会去表达。而这200字,只是训练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而已。教师自己应该树立信心,那么学生就会跟上来了。有些教师自己从来不愿意写,那么就会觉得写200字好难呀,自然而然地就影响到了学生的。
习惯的培养是需要老师的监督的。
学生的任何一种好习惯的养成,都是需要有老师监督的。第一天,在试验后,学生并不会觉得困难的。第二三天,当他们想不到内容可写时,他们会迷茫,可以适时地提醒他们。第四五天,他们可能开始排斥了,觉得烦。这时老师是需要去鼓励他们,去督促他们坚持下去。用心理学的观点,21天下来后,他们就会养成了习惯,除个别学生外,其他的学生就是自觉地交随笔了。
随笔除了练笔外,还是更好地沟通。
我不擅长面对面地沟通,但是从学生的随笔中,我可以细心地发现他们的思想。毕竟年少,虽然他们也很想隐瞒自己的一些想法,但因为表达能力地欠缺,总会流露出来的。在随笔中,就可以跟孩子们交心,你会发现,即使是成绩很差的学生,他在内心里还是想着要努力的,只是管不住自己或者基础太差了。你会发现,同学之间一些小团体,他们分分合合的微妙关系。你还会发现,现在的孩子们他们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你会跟他们走得更近些。所在在随笔的后面,除了评上ABC外,我常常加几句鼓励的名言,或者和着学生的诗作,或者建议他们看一本书,亦或者也写一篇随笔在后面,有时甚至写得比孩子们写得还多。
天天改随笔,不是很累吗?
否,从时间分配上,一个班的随笔一般一节课就能改下来了。并不是每本随笔每一篇都需要写评语。有感则发,无感则就批上个分数档次。有时候画一个笑脸,写一个加油就可以了。有时候一句“英雄所见略同”就足够暖人心了。不过,我也常常就他所写的内容,让他在下篇文章详细谈谈,那样下一篇文章,他又有话题了。其实,学校生活就那几件事,孩子们写的事情往往差不多的,我们可能瞟一眼,就知道个大概了,需不需要细看,就看学生能否吸引你了。改“随笔”,我觉得,还是在“随”字。
翻看随笔,让我能走进学生的生活。
我的办公室总是离孩子们挺远的,平时他们的生活我并不清楚,也很少参与。而翻看随笔,我就知道他们班级里发生了什么事情了,甚至能哪个老师上课时发生一次口误引起的哄堂大笑,或者他们在寝室里比谁的脚更臭的小事情,慢慢地,他们总会口无遮拦地在随笔中告诉我,但是我也应该摆正自己的身份,只是一个语文老师,我尽可能以自己的方式或文字来教育他们,给他们以鼓励,拉他们步入正道,但涉及隐私的事情,也决不能暴露。
看学生的随笔,确实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今天一位学生在随笔中写道:
品味生活,和品一杯茶颇有相似之处,只是夹杂了涩涩的苦,品久了便会愈发觉得醇厚了。(江杰语录)
翻用一下:
品读随笔,和品一杯茶颇有相似之处,虽然夹杂了淡淡的劳累,品久了便会觉得师生的心更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