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尧的胸怀
尧为了选择合格的继位者,某日对各位诸侯说:“嗟!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践朕位?”即说喂,各位诸侯,我在位已经七十年了,你们谁能顺应天命,继承我的帝位呢?尧帝在这里提出了顺应天命的问题,天命实际就是天意,寓意这个继位者必须按照老天的美意来执掌权力。孔安国认为尧帝年十六时,以唐侯升为天子,在位七十载,此时年八十六,年老将求代替者也。诸侯回答:“鄙德忝帝位。”即说我们德行不够标准,假如承受帝位则可能辱没帝位的尊荣。尧帝说:“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即说你们所要举荐的人,无论贵戚,无论亲疏,也无论住在多么遥远隐匿的地方,都可以把他举荐出来。这个要求实际就是唯才是举,英雄无论出处;它纠正了上次大臣们只举荐尧帝身边人的倾向性问题。于是众臣对尧帝说:“有矜在民间,曰虞舜。”即说有一位还没有妻子的人生活在民间,他叫虞舜。尧帝说此人我也听说过,他到底怎样呢?诸侯们说:“盲者子,父顽,母嚚,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奸。”此言即说他是盲人的儿子,父亲比较顽劣,母亲比较愚蠢而顽固,弟弟比较蛮横无理。但他仍能与他们和谐相处,并孝敬父母,努力使家人都能求进求善而不为奸恶。这番话实际反映的是虞舜的容人度量和仁孝的本心,以及以善化恶的本领。具有如此美德的人,尧帝岂能不感兴趣呢?
在这种情况下,尧帝决定试试虞舜的品行与能力。他把两个女儿嫁给舜作妻,以观察舜是否有德于妻、有为于家。二女分别叫娥皇、女英;娥皇无子,女英生下了儿子商均。他们共同生活于妫水之畔;舜待妻以妇人之礼,尧帝感到十分满意。据《括地志》一书记载,妫汭水源出蒲州河东南山。《地记》则记载河东郡青山东山中有二泉,下南流者为妫水,北流者为汭水;二水异源,合流出谷,西注于河。又记载河东二里故蒲坂城,为舜所为都之地,城中有舜庙,城外有舜宅及二妃坛。尧帝还派给舜九位男子服从他的管理,以观察舜对外的组织指挥能力。舜带他们耕作于历山,渔猎于雷泽,制陶于河滨,“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即说舜带着这些人从事生产生活,一年之后他的居处就聚积成了村落,二年之后他的居处就变成了城邑,三年之后他的居处就发展成了都城的规模。这一切使尧帝刮目相看;尧帝赐给他絺衣、琴、牛羊,为他建筑仓廪。司马迁记述:“乃使舜慎和五典,五典能从;乃遍入百官,百官时序。宾于四门,四门穆穆,诸侯远方宾客皆敬。”这番话即说尧帝让舜负责协调五典之事,也即协调父子、君臣、夫妇、兄弟、友人之间的关系,这五种关系都很和顺;又让舜参与百官之职事,百官之职事处理得都很合于时宜和秩序;又让舜负责在四方之门迎接宾客往来之事,他行为端庄合乎礼仪,使得诸侯及远方宾客往来都很注重礼仪。这实际是对舜处理政事能力的全面考察,也是给他一个锻炼的时机。
尧帝为了继续考察试用他,“使舜入山林川泽,暴风雷雨,舜行不迷”。即尧帝让舜进入深山密林、大川或荒泽之地,让他在暴风雷雨大作的天气中行走,舜却不能迷失方向。这实际考验舜适应自然及野外生存的智慧和本领;尧帝从中感到舜确实是个贤圣之人。他把舜召到身边,庄重地说:“女谋事至而言可绩,三年矣,女登帝位。”即说你谋事处事都十分到位,所言无空话而有实绩,我已经考察你三年了,你现在可以荣登帝位了。舜仍自谦,认为自身德行不够,想推辞尧帝对他的任命。正月朔日即正月初一,舜在文祖之庙接受了尧帝的传位。文祖之庙其实就是尧帝祭祀先祖五帝的场所。唐、虞时期谓之五府,夏谓之世室,殷谓之重屋,周谓之明堂。这个过程就是至今仍为后人称道的尧帝禅让帝位于舜。他改变了黄帝传位于子孙的传统,是一种历史性的进步。值得注意的是尧帝对接班人的选择十分慎重;他那个时代不可能产生民主选举的方式,却可以适用大臣举荐的方式。可见尧帝还比较民主,只是这种民主被限制在大臣的层面上。他开创了系统的考察之法,既考察接班人的为人品行,也考察接班人的能力,特别是迎战艰难险阻的毅力和智慧,而且这种考察持续了三年之久。实践证明他选择了一个合格的接班人,这也是他的一大历史贡献;为后世接班人或人才的选拔,树立了光辉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