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座的准确度已经被大家多次质疑,专家们也给出了巴纳姆效应这个答案,但我似乎还是坐立不安。虽说星座可能是我们的一种娱乐途径,但这种科普,哪怕是最基础的,都多多少少在我们不知不觉中支配着我们的选择。
小红书等各种科普平台上的星座介绍已经没那么同质化或者含糊了,反而更是像从不同的大致星座特点中发展成更具体的副类,貌似为了证明巴纳姆效应不是事实,星座人格是真实存在的命中注定的。有些网友觉得科普不准的时候甚至还认为“只是今天不一样而已”,而巴纳姆效应是指人们通常会把一些含糊其辞、模棱两可的人格特征认为是自己的性格特征。所以我认为星座这个谜团还有一个更大的原因,但这个就要根据一个人从儿童到成人的发展史来梳理。
家庭环境和出境肯定影响着我们的儿童时期的性格。比如我家长是虎妈虎爸的话,我的性格很有可能是乖巧或者内向的。如果我生长的环境并没有很多爱护与关照的话,我的性格则可能是独立,冷静的。我相信家庭和环境是塑造我们第一种性格的因素。紧接着就到了上学,这时候我们对性格有了概念,也可能有了控制性格的功能。随着父母们,年轻人们的沟通,我们在小学时期或多或少被灌输到了关于星座方面的最基本科普。比如我在小学时便知道了自己星座,虽然只是浅浅的了解,但对我了解一个人有一点的线索,但完全不绝对。但到了青春期初高中阶段,这种比较“虚无”的话题慢慢也填补了我们的闲暇空间。我们开始利用互联网找到关于自己星座的特点和缺点,就像是在找一种归属感,一种像是上帝赐给我的记号,我要用全部权利来维护我的星座。一个星座被科普的优点越多,知道自己是这个星座的人就更自我感觉良好,等于是把星座和人品态度划等号。
当我们了解到自己星座的特点后,我们开始把自己的性格塑造成自己星座偏见的特点。比如天蝎座的偏见就是腹黑冷血爱记仇,那么我从知道自己是天蝎座后就开始迎合这种性格特征,在自己原先的性格基础上建立这种腹黑的性格,无意识中便非常符合这个星座的人设。
我们应该是有潜意识的,但我们对这种神秘的领域还是充满了“不可告人”的兴趣。比如说用星座来找男女朋友,测试闺蜜等等。虽说这种科普对我们来讲是一种短暂的安全感,但信奉星座,甚至让它主导你的所作所为只会让我们做事越来越犹豫不果断,对自己犯的错误加上理由而不去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