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是对Scalers:知识付费要过时,行动付费时代要来临文章的学习和分析。
1.
很棒,用大数据引出热点问题。值得学习。
2.
我在社群和知识变现上颇有心得。并且以成功预测小密圈的火,自己粉丝从自己的预测中挣了钱(这个粉丝的文章感觉写的挺好的,展示出一个生产者的行动力、实力、和眼光)佐证自己的眼光具有前瞻性。
成功是否具有可复制性?
3.
知识付费形势存在的问题:
1) 大量同质化内容低水平重复生产,信息过载严重——用户没有有效途径筛选高质量的信息,没有有效的信息处理能力。
2) 为了一看就懂的“学习体验”,过度讨好学习者。——知识要点被简化为资讯,学习变成了满足知识幻觉。
3) 为了达成付费过度宣传,故意制造并收割焦虑。——通过激发消费者的恐慌和匮乏感达到营销的目的。
第一点从内容出发,第二点从深度出发,第三点从营销模式分析。
思考:这些知识付费的问题是只是当前的问题吗?从图书市场上看,培训市场上看,这些问题是不是都是共通的?
4.
关于焦虑式营销
知识付费是一个花钱让人给你洗脑的过程。——现代企业需要具备的道德伦理和基本素养,用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而非利用恐惧等心理对大众进行操纵——知识付费观点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要以产业的长远进步为导向。
心理操纵应该是传播学一个重要的部分吧。讲道德是很脆弱的,筛选和主动辨识能力是每个消费者应该具备的。靠监管,靠质量管理个人感觉在知识这块是不太现实的。
5.
关于知识学习的深度
这里S老师主要讨论了付费知识深度不够,难以应用的情况。学知识需要大量的刻意练习。当知识变现画的大饼难以充饥的时候,知识付费就会进入一个艰难的时期。但是知识付费最终是要普及的。(这里缺少一点逻辑的论证。)
思考: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什么?为我所用。学习没有效果,和学习者目标不明确,驱动力不够有没有直接关系?这里S老师定义的知识有些狭隘了,当然S老师的专长是英语。这里换成技能型的学习我认为是比较合适的。
6.
行动付费。
当学习者对单纯的内容不感兴趣的时候,下一步就是在具体生产生活实践中,并为对方提供的和行动有关服务付费,包括训练的引导、持续支撑、价值设计以及风险防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模式的拓展。——强调输出者本人的水平证量——引入新的竞争假设,只有持续行动才能在知识时代活下来。
如果内容输入的是技能、方法的话,那么行动付费就是对技能练习过程和反馈环节的延伸。
思考:S说的学习者的意愿会因为机制的改变有大幅度的改变吗?适用的范围是否有局限性?学习者因行动付费设计者产生的负面影响会有什么?
可能每个人都会受自己从事的事情的限制而对整体的认知有所偏差。S老师这篇文章挺有正义感的,但是情怀最终只是自律的要求,最值得提升的还是消费者鉴别能力,不被稀里糊涂洗脑。
感觉对知识的定义略微有些狭隘了,所以结论也有失偏驳。举个反例,雪枫音乐会、北岛读诗这些栏目,真的会被淘汰吗?怎么变成结果可客观衡量,过程精密设计的行动付费社团?
其二,知识经济要以服务用户为核心吗?以研究客户需求为导向吗?社团最重要的相同价值的吸引还是商品营销?
其三,知识经济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是保姆和小孩的角色吗?是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吗?还是,分享者和被分享者间的互动有更多的可能性?
二更:s老师最主要反对的是知识付费领域言行不一的现象。目前知识付费在形式上过度宣传,营造恐慌。在内容呈现上流于表面,现有形式无法真正让消费者有所收获,知行合一。知识付费不能仅仅靠赚快钱,靠内容的堆砌。而应该真真正正和消费者互动,深度解决消费者问题,创造价值。如果天天卖假知识,罗列知识,消费者总会有幡然醒悟,深恶痛绝的一天。当快钱挣不到了,消费者忽悠不动了怎么解决?转向能深度内化知识的呈现方式——即行动付费。
我的想法:s老师讲的挺好的,但是知识经济不单单是为了学习,也是一种消遣的方式。比如,我去听一场博物馆的live,听北岛讲诗。我只是为了一种新的体验买单,并没有期望自己要献身考古,成为诗人,也不会非要让自己学到吐。事实上,后者的涉及领域远远比要宽泛的多。
第二,社团的价格筛选掉了没有强烈动机的消费者,使他们能接受系统训练的前提,获得知识内化。绝不仅仅是单纯内容呈现方式,组织形式涉及等等的原因。
综上,我觉得行动付费只是技能付费一个深入趋势。而真正能转化为行动付费的领域,可能并没有想象里那么多,真正想学到吐的人,也没有那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