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早晨):
A:我们去外面吃饭吧?
B:早餐为什么不在家里做?
A:外面吃饭快,省事儿......
B:在家吃饭卫生,有营养、有情调、有氛围。
案例二(超市):
A:这边东西搞特价,我们买一些回去吧?
B:那边的东西精美耐用,我们买贵的好的。
A:搞特价的东西省钱实惠,质量也很好
B:便宜没好货,生活重在品质,享受快乐才能愉悦自己。
案例三(做饭):
A:我觉得这个排骨放在油里先煎炒一下,再炖汤好吃。
B:你懂啥,那样肉质就比较老了,嚼不动了。
A:你这清炖的汤没味儿,不好吃。
B:你做饭调料太多口味太重,对身体不好,饮食要清淡一点才好。
案例四(事中):
A:你做事情太毛糙了,猴急猴急的,一点也不讲究。
B:你做事情太慢太磨叽了,等你把活干完猴年马月。
A:慢工出细活,做事要精致。
B:精致可以,但效率也很重要。有点时间观念可以不?
案例五(晚上):
A:你怎么还不关灯睡觉?捣鼓磨叽啥呢?
B:现在还早呢,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洗衣,拖地,洗澡,看书......
A:现在都十点半了,已经很晚了,我明天还要早起上班。
B:我是夜猫子,现在睡不着,我很多事都还没有做。
案例六(翌日):
A:你快点起床啦,太阳都晒屁股了。
B:现在是睡觉时间,别吵我,我还要再睡一会儿。
A:可是现在已经七点了,让你昨晚早点睡,你非要不听。
B:你烦不烦,别说话,我昨晚凌晨一点多才忙完,现在美梦都被你搅扰了。
生活从不缺乏矛盾争执,这些矛盾都来自我们个体认知的偏差。我们不断强化与自己相同的潜意识,思维,应激策略,形成不假思索的判断。这些外在的知识,经验,通过重复练习使用,内化为我们个人的习惯。我们不习惯改变。凡是我们认同的,我们可以轻松接纳,凡是我们反对的,我们接受起来就费时费力。
认知偏差引发矛盾,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远。化解矛盾,需突破认知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