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千帆舞
有一次,我在搜索作家“志贺直哉”的时候,发现他是我们小时候的课文选段《清兵卫与葫芦》的作者。于是顺带就又回顾了一遍这个熟悉的选段,有了一定的读后感。但我相信,小时候的我,只读得懂:一个孩子喜欢葫芦,后来家长不让他玩了。
好多的故事,都不是写给孩子看的。好多歌曲,也都不是唱给没有经历过的人听的。
好多的分别也都发生在毫无察觉中。
听说弘一法师在俗时,有年冬天,大雪纷飞,好友许幻园站在门外喊出李叔同和叶子小姐,说:“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说完,挥泪而别。李叔同看着昔日好友远去的背影,在雪里站了很久随后,李叔同返身回到屋内,让叶子小姐弹琴,他便含泪写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长亭外,古道边~”这首小时候就伴随在耳边的歌,在这几年好像又格外多频率的出现在了我们的耳边。主要的原因之一,应该是朴树在一个节目中唱起它的时候,几度哽咽落泪吧。
当时看到那条微博的时候,我反复看了好多遍里面的视频。看到视频里面朴树的状态,我不记得当时我有没有落泪,但起码有鼻腔湿润、喉咙微痛,心头发酸的感觉吧。
越长大,越能理解到曾经不能理解的意思。
(一)
前不久,我发过一条简短的朋友圈,纪念楼下的一位邻居奶奶。
有一天妈妈下班回来,和我说那位奶奶在凌晨去洗手间的时候,因为发生心梗,家人发现后,立刻拨打了120,但送到医院时,已经抢救不过来了。
不需要多余的感慨,生命很脆弱——这是事实。
这真的是我想不到的,因为在奶奶离开的前三天,我还因为没带钥匙,在楼下和那位奶奶聊天来着。当时我还有唠叨她说“晨起时记得在床边坐一下,稳定心神后再站起来活动”之类的话……
作家龙应台说过,“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微博上好早以前就出现了地“算和家人相处时间”的“格子算法”。每次看到我都会惆怅,会立刻打电话过去,和家人说一句“我爱你”才行。
(二)
生活有时候会出现很多“乌龙”的事。我记得在高三的一次令人困倦的大型讲座会场散场时,我带着惺忪的睡眼随着人群中往外走着,突然有人挺用力的打了我肩膀一下,但是瞬间不困了,气鼓鼓的转过身打算看看是谁这么讨厌,结果一回头,看到了初中时的同学。当时人流量大,走的匆忙,简短的留了电话后,就道别了。
没过几天,接到陌生的电话,是初中同学打来的,聊了不少话题之后,约着去一家很随意的小店,各自吃了份米线,彼此聊了好多关于学习、高考、梦想的话,聊完以后我记得我打车走了。
可谁能想到,那顿饭后,我因为丢手机等一些琐事,就再也没能和那个同学建立上任何形式的联系。
不知道我的那位同学,后来有没有考到自己理想中的学校,现在过得怎么样。
某一个不经意的一个转身,我们就被淹没在了茫茫人海中。
初闻不识曲中意,再闻已是曲中人。 这首我们熟悉的歌,故事越来越多。
其实真正的送别都不会出现长亭古道的场景,也不会有劝君更近一杯酒的仪式感。大多数的分别,好像都是在一个普通到你没有在意的时间节点里,你们就留在了彼此的昨天。
做个“行动派”吧!比如,你的朋友圈还在设置“三天可见”嘛?如果是的话,要不去修改一下吧,因为只有在意你的人,才会去看你的朋友圈,不在意你的人,即使你的朋友圈不设限,TA也不会去看。
希望听过了这首歌之后,我们都尽可能的提醒自己,每一次,都记得珍惜并有仪式感的和身边的人道别。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你多久没给你在意的人打电话了?多久没有和在意你的人联系了?你有日常重视你和别人的每一次分别嘛?
你好,我是千帆舞,喜欢我的文字,关注我的简书或订阅号:在街角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