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视点:“阵风式”管理让公司绩效项目陷入停滞
我们是一家500人左右的医疗连锁企业,长期以来,中层管理者的工作优先级完全由老板的关注点决定,而老板的关注方向又十分多变,形成了“一阵风式管理”。
比如几个月前,老板很重视绩效机制落地,可在收集数据、试运行三个月后,就不再关注了,如今这个项目已无人问津,各部门也不太配合我的工作。
我是绩效经理(上面有HRD),该怎么继续推进这个项目?毕竟,公司要是不做绩效了,我这个岗位可能也就没必要存在了。】
本文系属原创,著作权归本人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本人,抄袭者必究。
【摘要:本文第一部分分享了题主所在公司阵风式管理的三大核心痛点;本文第二部分分享了破局四步法;本文第三部分分享了题作为绩效经理的岗位保卫策略。】
一、阵风式管理三大痛点:
(一)战略迷失:
题主所在公司的管理动作常呈现"阵风"特征,根源在于题主老板的战略视角缺乏稳定性。当注意力从市场开拓转向成本控制,又迅速切换至流程优化时,各部门被迫在多个目标间来回跳跃。这种"战略钟摆"效应导致:
1、资源分配碎片化:人力、资金被分散至多个短期任务,难以形成聚焦效应;
2、执行标准模糊化:管理层在反复调整的KPI中迷失方向,动作变形;
3、组织记忆断层化:每个战略周期的经验尚未沉淀,便因新指令被覆盖,如同在迷雾中频繁更换指南针,最终使组织失去长期发展的坐标系。
(二)执行断层:
题主所在公司许多项目呈现"启动热闹、收尾冷清"的结局,核心在于试运行后缺乏三大支撑:
1、动态校准机制:未建立数据反馈闭环,无法根据实际效果调整参数;
2、责任衔接机制:项目负责人随试运行结束而撤离,后续优化无人接棒;
3、文化渗透机制:新流程未融入日常工作场景,员工自然回归旧习惯。
这种"阵风式管理"如同点燃烟花后的寂静,看似热闹的开场终因缺乏持续能量供给而消散。
(三)价值模糊:
当各部门对题主负责的绩效工作表现出不怎么配合时,暴露出价值传导链的断裂:
1、设计端:指标设定与业务场景脱节,比如,财务部门关注成本率时,生产部门却因设备老化难以达标;
2、过程端:缺乏可视化价值呈现工具,员工无法直观看到自身贡献如何转化为组织收益;
3、结果端:激励措施与价值创造错位,高绩效团队未获得与其贡献匹配的成长资源。
这种"自说自话"的绩效管理,最终演变为各部门应付差事的表面文章。
Tips:题主所在公司面临的阵风式管理困局,本质是战略定力缺失、执行闭环断裂、价值认知错位的三重叠加。当管理动作沦为应对老板关注点的应激反应,当项目生命周期止步于试运行阶段,组织将陷入"折腾-疲惫-更折腾"的恶性循环。
二、四个步骤可破局:
第一步:战略锚定——重塑项目合法性
题主所在公司要打破"老板拍脑袋、部门跟不上"的怪圈,需建立战略与绩效的强关联:
用数据说话:系统梳理试运行期间的关键指标变化(如生产效率提升15%、采购成本降低8%),形成《绩效改进白皮书》,用客观数据证明项目价值;
制作关注点映射表:将题主老板近期关注的战略方向(如市场拓展、成本控制)与绩效目标逐一匹配,明确"老板要什么,绩效管什么";
设计战略绩效看板:开发可视化数据平台,将老板核心关注的KPI(如客户满意度、人均产值)以图表形式每日推送至决策层,让战略焦点"看得见、管得住"。
第二步:机制创新——降低执行阻力
针对试运行后难以持续的问题,需重构执行逻辑:
推行极简绩效:将原有冗长的考核表精简为3-5个核心指标(如销售部仅保留"新客户开发数""回款率"),避免"考核什么,什么就变形"的怪象;
创建积分银行:设立部门绩效积分账户,积分可兑换培训资源、预算倾斜等实际权益,让"做好绩效=获得资源"成为共识;
开发绩效快报:用微信小程序实现数据实时采集与自动分析,替代人工统计的滞后模式,让执行反馈"不过夜"。
第三步:组织变革——构建协同网络
打破部门壁垒,需建立跨层级协作机制:
成立绩效委员会:由各业务线负责人轮值主席,每月召开绩效复盘会,确保"每个部门的声音都能被听见";
实施双牵头机制:HRD与财务总监组成绩效管理联合小组,前者负责组织激活,后者把控数据精准,形成"人力+财务"的协同驱动;
开展绩效工作坊:用世界咖啡屋等参与式方法,让一线员工参与指标设计,避免"管理层自说自话"的脱离感。
第四步:价值显性化——形成正向循环
让绩效管理从"成本中心"变为"价值引擎",需构建感知闭环:
建立薪酬联动试点:在配合度高的部门试行"绩效分=奖金系数",让高绩效团队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形成"多劳多得"的示范效应;
制作改进案例集:收集试运行期间的真实改进故事(如某车间通过绩效优化缩短交期3天),用员工语言编写案例,传递"绩效改变工作"的直观价值;
策划季度庆典:举办绩效改进颁奖礼,设置"最佳协同奖""突破创新奖"等非物质激励,让优秀实践成为组织内的"明星故事"。
Tips2:题主所在公司可通过战略锚定、机制创新、组织变革、价值显性化四步,将阵风式管理升级为长效机制。当绩效管理从"应付老板"变为"驱动发展",当执行动作从"运动式突击"变为"持续性改进",当部门价值从"模糊不可见"变为"可感知可兑换",组织将形成"战略-执行-价值"的正向循环,彻底告别"救火式"管理困境。
三、打赢岗位保卫战:
在题主所在公司从阵风式管理转向长效机制的过程中,题主的绩效经理的角色必须同步升级。若仍停留在"算分员""监督者"的旧定位,将面临被业务部门边缘化、被系统工具替代的双重风险。转型需围绕三个核心方向展开:
1. 从执行者到架构师:
传统绩效经理往往被动承接老板指令,导致系统刚上线就面临"指标过时""流程僵化"的问题。要成为架构师,需掌握三项能力:
战略解码能力:将题主老板关注的战略方向(如市场拓展、成本控制)转化为可量化的绩效指标,避免"老板要什么,绩效考什么"的简单映射;
系统扩展能力:设计模块化绩效架构,预留战略调整接口(如新增市场指标时无需重构全系统),让系统具备"生长性";
数据治理能力:建立统一的数据定义标准(如"客户满意度"需明确是调研得分还是复购率),避免各部门因数据口径不一引发争议。
2. 从监督者到赋能者:
若绩效经理仍以"查错""扣分"为主要工作方式,将引发业务部门的抵触情绪。转型赋能者需做到:
工具包开发:针对不同部门痛点(如生产部关注设备利用率,销售部关注客户转化率),定制"绩效改进工具包",包含数据看板模板、问题诊断流程图等实用工具;
教练技术培训:开展"绩效改进工作坊",教授部门负责人如何用PDCA循环(计划-执行-检查-处理)推动团队改进,让"自己人"成为绩效提升的主力;
失败包容机制:设立"绩效创新试验田",允许部门在可控范围内试错(如调整考核周期、新增协作指标),将"怕犯错"转化为"敢改进"。
3. 从后端到前端:
当绩效经理仅负责"战后统计",而非"战前规划"时,其价值将被严重低估。要成为业务伙伴,需突破三项边界:
战略共创:在题主老板制定年度目标时,提供"绩效可行性分析"(如某目标需配套的团队能力、数据基础),避免战略与执行脱节;
业务洞察:定期参加业务部门例会,理解其核心痛点(如研发部面临技术转型压力),将绩效指标设计为"解决业务问题的杠杆"而非"额外负担";
资源整合:联动HR其他模块(如培训、招聘),将绩效结果与人才发展、团队建设挂钩(如高绩效团队优先获得外部培训机会),让绩效管理成为组织激活的"总开关"。
Tips3:题主作为绩效经理需通过架构师、赋能者、业务伙伴三大转型,从被动执行转向主动创造价值。当绩效系统具备战略扩展性、当部门拥有自我改进能力、当绩效与业务深度咬合时,题主这个绩效经理将不再是"传声筒"或"扣分员",而是组织战略落地的关键推动者,真正实现从"岗位保卫"到"价值引领"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