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公司委派至英德工作,记得出发前特意上网搜寻了英德风土人情,印象最为深刻地描述就是提到的 ‘英石’。
还在火车上,渐渐靠近英德站时,就被不远处沿公路边及村前屋后堆放着的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石头所吸引。领队介绍,这些露天突兀、气势逼人的怪石,就是我国四大名石之一的英石。
而凑巧的是,我们公司建在望埠镇里,从公司下班回英德市的家里,沿省道边一路30公里,大大小小几十家的英石园及英石专业村构成了一条壮观的英石长廊。据说这条长廊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园林景石集散地。
入乡本随俗,我又是个喜欢了解人文历史的人,一路采风,倒是拍了不少喜欢的英石作品,只是英石的观赏能力至今也没有培养起来,那毕竟是要有深厚的学识和文化底蕴作基础的。看到好石,会说‘好、好、好’,看到写英石的好文章依旧也只会说一声‘好、好、好’,生怕做了那个‘半瓶醋乱晃’之人。
但最大的好在哪里,我却知道,自然是千百年来,英石文化在古邑英州的一路传承。
2005年英德被国家命名为“中国英石之乡”,2006年初又获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英石假山盆景传统工艺”列入广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近几年,英德举办的‘英石节’和‘美食节’结合一起展出,形成了自已独特的传统文化产业,期间也总是热闹的很。每回也总会被各种奇形的石头镇住,始知“石头”也有争奇斗艳之说,次次词穷,总说‘叹为观止’!
吊个书袋,将搜来的关于英石的记录如下:
我国最早有关英石的记载出现在宋代。一是几种有关赏石专著,如赵希鹄《洞天清禄集》、佚名氏《渔阳公石谱》、杜绾《云林石谱》记载甚详。二是几种宋代地理学专著。如王象之《舆地纪胜》引《真阳志》。三是散见于宋代各种诗文。《全宋诗》中有大量宋人咏英石诗句。如曾丰《余得英州石山》、曾几《沈朋远教授有东坡仇池石韵赋予所蓄英石次其韵》、徐经孙《小英石峰》、王十朋《李伯时赠英石》、范成大《天柱峰》等。
古人云:“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赏石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的一门传统艺术。古老的奇石文化,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奇石名家,历代文人雅士多与奇石结下了不解之缘。
“英之山石,擅名天下。” ——王象之《舆地纪胜》
“未必阳山天下穷,英州穷到骨中空。郡官见怨无供给,支与真阳数石峰。” ——南宋•杨万里
《英德县志》载:米元章曾留有“宝藏,墨池”手迹,行书竖写、阴刻于石碑。每字约40公分左右。“宝藏”碑原在合洗司前署,后移英德县署,安放在近圣书斋(今城南原渔民宿舍),最后竖于会英书院大成殿后面的空旷地上。
而世人赏玩英石的历史更悠久,已有近千年。米芾曾任英德浛洸县尉,是否“拜石”英州史无明证,但他提出的瘦、皱、漏、透相石标准应该与宋代英石开发很有渊源。
英石经大自然千百年骤冷曝晒、箭雨风刀雕塑而成,因玲珑剔透、雄奇突兀、千姿百态,广被奇石玩家收藏,闻名遐迩。据说,从故宫博物院到武汉黄鹤楼,从广州白天鹅宾馆到杭州西湖边,从澳大利亚谊园再到新加坡国家公园,英石的倩影遍布世界各地。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邓其生在《岭南山石盆景风采》一文中论述:“英石盆景正应岭南画派之风骨。英石褶皱明快有力,脉纹变化多端,空透灵邃,疏秀遒劲,竖立、横置、斜倚均可成景,独放、叠布、群列均宜,造景幅宽广,不同摆置和组合,易于构成峰、峦、岭、峡、崖、壑、岛、矶、嶂、岫、岑、渚等山形地貌,蕴含着艺术意境构思的许多素材”。
英石分园林英石和几案英石。园林英石可砌积成园、庭之假山景观,几案英石可一石成景或多石制作成山水盆景置于案几,兼具观赏、收藏价值。英石追求天然,每块英石本身就是一件浑然天成的艺术品。
与大家分享几张博物馆参观及路边采风所拍石头。但版面所限,感觉很多‘好石’不能一一呈现。
博物馆参观拍的 ‘几案英石’
沿路所拍的园林景观石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表白“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其实爱石的人亦如爱花,中国的石种那么多,大家肯定也多是各有所好!我身边就有两位赏石、玩石朋友,虽是最最普通人,但玩了十几、二十年却也似沾了石头上的天地灵气,玩出了些名堂。但,且听下回分解!
# 简书北京公会助力,好文上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