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感谢Hannah为我们提供她温馨的家给我们作为书友会的场地,特别感谢智佳,清瑜过来参加我们的读书会,共享我们的特殊时光。
Hannah准备了鲜花、熏香、水果和果脯等,边聊边吃,这感觉真好。
到会的还有小熠小朋友,他全程自己玩玩具,偶尔露个脸看看我们,又笑笑地走进房间自己玩,对了,他还充当摄影师帮我们拍了张美美的照片。
书友会的内容是《非暴力沟通》第一至第四章,这本书也是大伙选择的,她们表示听过非暴力沟通,还没看过书,很喜欢这个主题,也是目前急需要了解的。
第一部分:伙伴们到场先签到,因为彼此都很熟悉,在自我介绍环节我们就省略了。我介绍了果妈阅读及我作为书友会带领人这次是第三次线下书友会,有了阅读在自我成长路上能够放下焦虑,做好当下。
第二部分:感谢了到场的每一位朋友,我介绍了《非暴力沟通》的作者和书籍,阅读了果妈阅读书友会的规则。
第三部分:关于本书第一章至第四章部分内容的讨论,从几个问题开始,什么是语言暴力?什么是暴力沟通?
到场的朋友都是老师,我们角色扮演了一个无效沟通的案例,案例是自习课上一位学生在用手机玩游戏,被班主任请到了办公室。
班主任声色俱厉:“你都高三了,成绩一塌糊涂,还总是用手机玩游戏,把手机给我。”
“我哪有总是玩,才拿出来一会儿。”L说着,死死地拽着手机。
“有什么好狡辩的,把手机给我。”L把手机拽得更紧了。
“不给是吧?那我请你爸爸过来!”
“晚上回家我会把手机交给妈妈。”L退了一步。
“不行,现在就得拿出来。学习这么差又不认真,真是让人操透了心。”班主任说着就去夺L的手机。
“说了晚上回家就交给我妈妈,够了吧?”L提高了嗓门。
“你还跟我耍态度是吗?现在我就打电话叫你爸爸过来。”说着,班主任拿起了手机。
“随便你!”不待班主任拨通电话,L甩下这句话,一溜烟跑了。
Hannah扮演班主任,我扮演了学生。演绎完我们讨论了孩子接收到什么,他又会决定怎么做?
案例中的孩子接收到的是权力斗争和不尊重,老师并没有跟孩子有效沟通。
案例:女孩经常会对男朋友说这样的话:"我觉得你不爱我!"这样说往往让男人觉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就会反问:“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我怎么不爱你了?这么说你是要分手吗?”女孩被气在那了,赌气回击:“分手就分手!”结果可想而知。
案例中女孩的需求是什么?
我觉得你不爱我,说这句话,其实背后的需求是希望男朋友更多的关心体贴她,更好的表达方式应该是直接把这种感受和需求说出来。
父母经常会这么和孩子说话“如果你不好好学习,我会很失望!”,这其实就是一种暴力沟通,家长以自己的心情为要挟,向孩子施加以心理压力,如此一来,往往会让孩子觉得好好学习是为了让家长高兴,从而可能产生逆反心理。
换成非暴力的沟通方式,家长可以这么说“如果你不好好学习,我担心你长大后没法被别人尊重。”这样会增加孩子的自尊心,刺激他的内生动力。
接下来我们进行金句分享,我们提供了书中这部分内容的金句。
Hannah喜欢这句:“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她说这个好难做到啊,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我们都不经意就会做出本能的评论。
智佳喜欢这句:“借助已有的知识,让爱融入生活。”但她觉得不只是已有知识也有新的知识,比如每次跟儿子的沟通觉得不顺意了,就刚好有机会学到了新的知识并应用在实践中,比如之前的《正面管教》课堂,这次的《非暴力沟通》书友会,都是属于新知识的摄入。
清瑜喜欢的有两句:“我认识到语言及表达方式的巨大影响。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不受旧习惯束缚,学会区分观察和评论,并不容易。”她讲到自己和儿子在暑假中的相处,有时语言中就会含有命令,孩子反过来会学她的语气。
我提到了这句:“我在美国学校学了二十一年,却想不起,有什么人问过我感受。”马歇尔博士都想不起有什么人问过他的感受,我问了自己,也少有人问过我的感受,最近小女儿有时会问我是否生气了,这算的话那还真是幸运的。在场的伙伴也这样认为。我们常常会想当然对方有什么感受,却极少直接问出来。
分享完金句,我通过书籍介绍了分暴力沟通的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第四部分:交流讨论。
非暴力沟通关键之一是观察。什么是观察?什么是评论?仍然是通过案例来练习。通过几次练习,大家已经能够比较好地分辨是观察与评论了。
非暴力沟通关键之二是感受。怎么区分感受和想法。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强调,你有所感受的根源不在于别人的行为刺激,而在于你自己本身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
明白了这一点,在沟通时就应该不去指责别人,而是从自身找到情绪波动的原因。
对他人的指责、批判、评论以及分析其实反映了我们自己的需要和价值观,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自己的主张,别人的反应往往是申辩和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自己的需要,并能体会到别人的需要,那么对方就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
我请伙伴们用至少三个形容词或句子表达现在的感受,开心、兴奋、放松用得比较多。
我们通过几个例子区分感受和评论,大家基本都能快速判读出来。
关注自己的感受,并正确的表达,聆听和感知他人的需求。感受如果有困难,可以体会自己身体的感受,比如,胸闷,嗓子紧,等等。我们使用感受词汇表是为了描述我们的状态,核心在于自己身体和内心的体验。
非暴力沟通关键之三:需要(说出自己是因为什么需要,才会有那样的感受)
例如:我因为喜欢整洁,所以不高兴
非暴力沟通关键之四:明确具体的提出你的请求
1. 清楚告诉对方,你希望他做什么,而不是希望他不做什么。
2.请求越具体越好,不能含糊不清,不适用抽象语言。
3.提出请求后,请对方给予反馈,并表示感谢。
4.让对方认识到你提出的是请求,而不是命令。
用沟通四要素来进行,练习下:关于老公在外面打牌,自己在家里很忙这件事,伙伴们会如何和老公沟通呢?
我们可以通过“当我(看、听、想到我看到的/听到的)……,我感到……,因为我需要/看中……,你是否愿意……”这种表达方式来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
清瑜讲述了她老公喜欢踢球,自己在忙要怎么运用非暴力沟通的语言沟通:当我看到你要去踢球,我很生气,因为我需要备课两个小时,你是否愿意陪伴孩子两个小时。
从当下练习开始,倾听自己内心的需要,提出请求。
我以这个案例练习:当我听到你在外面打牌,我很忙的时候,我感到孤单,因为我需要你的陪伴和帮忙,你是否愿意回家帮我陪伴孩子。
开篇沟通无效的场景,若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交流,结果会很不一样。
这次智佳扮演学生,清瑜扮演班主任演绎了这个场景。
下午自习课,班主任去教室,看到L在用手机玩游戏。
班主任把L喊到僻静处。温和地说:“L,刚才你在用手机玩游戏,是吧?”(表达观察)
L知道老师看见了,他点了点头。
“老师感到有点遗憾。毕竟你已经高三了,老师很希望你能考上大学,圆大学梦。(表达感受和需要,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关心和期待。)你有没有经常在自习课玩手机游戏?”
“没有。”L很快接过话。班主任想,L可能担心自己认为他经常玩。 “老师相信你。那你今天为什么会玩呢?”(老师的话语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同时也让学生感同身受。)
L答:“做作业遇到难题,卡了很久,做不下去了。”
“被难题卡住,做不下去了,很难受,需要缓解或放松一下,所以玩起了手机。是吗?”L点了点头。(老师再一次感受学生的感受,表达了深深的同理心。)
“作业做不下去,除了玩手机还可以怎样做呢?”
L脱口而出说:“发呆。”
班主任忍不住笑了一下,追问:“还有呢?”
他似乎想不出来。
班主任启发他:“教室里有没有会做的同学?”
他于是补充:“可以问同学。”
在班主任的不断追问下,L有了不同的思考和回答:请教同学,看书,请教老师,试着换一个角度思考……L一口气说了好几个应对难题的办法。
“那以后遇到难题知道怎么做了吧。请你用最适合你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好吗?(表达恳切的请求)”
L点了点头。
“还有,你好像很难抵挡手机的诱惑,怎么办呢?”
L:“今晚回家我会把手机交给妈妈,我会努力的。”
班主任和L友好握手,鼓励他。
第五部分:一句话总结。请伙伴们分享书友会的感受和收获。
Hannah说:通过今天的书友会,我学会了要遵循自己内心的感受,说出自己的需求。
清瑜说:今天学会了跟孩子沟通要引导孩子,先观察孩子的行为,描述我当下的感受,说出我的需要,提出请求。这就是非暴力沟通四要素啊。
智佳说:生活中跟孩子的连接不能让情绪蒙蔽了理智,让情绪流动起来,先处理情绪再解决问题。
我再次表达了对大家的感谢,感谢大家的到来,感谢大家的积极参与和发言,非暴力沟通的方式,让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客观冷静,让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更近。会让我们彼此之间感受到对方的需要,感受到对方的爱。会让我们彼此消除误会,化解敌意,让我们相互包容和接纳,互助和友爱。
分享结束时,我分享了《陪一颗心长大》里的一则故事,爸爸能够在女儿无故哭闹的情绪下通过深呼吸再呼吸,继续爱孩子这样的信念陪伴着孩子,让爱流动起来,故事触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其实非暴力沟通我们是可以做到的,需要我们不断地践行。
最后把一首诗歌送给大家期待我们下次的见面和碰撞。
《获赠》
你取之于我,
是我得到的最好的礼物,
当你知道我因施与你而快乐。
你明白,我的给予不是让你欠我的人情,
而是因为我想活出对你的爱。
欣然的接受,
或许是最佳的赏赐。
我无法将二者分开。
当你施与我
我给你我的接纳。
当你取之于我,
我感谢你的赐予。
当我们真诚助人时,我们丰富他人生命的愿望得到了满足。
我们的行为,是出于由衷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