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巨大的落差里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央电视台在六一儿童节期间,采访了中国各地的孩子,问他们六一的时候最想得到的礼物是什么。一个北京的小男孩狮子大开口要一架真正的波音飞机,不是玩具飞机;一个西北的小女孩却是羞怯地说,她想要一双白鞋”。我觉得不用到西北那么远,那个年代,我的愿望可能和这个女孩所差无几。直到今天,这样的落差依然在,是我们年长了,经过社会的毒打之后,明白了阶层的难以逾越。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落差里,一看到这个名字就很喜欢,余华的散文集。还是一样,看完也忘得差不多了。要等着做机械重复的事情时,听这个故事,或者睡前看着文字,才会有部分文字在当时刻在脑海里。
晚上包扁肉时,把剩下的听完了。对后面的一些印象深刻点,他的书比较深奥,即使我逐字逐句地看,也难以理解真正的涵意。看过《活着》和《在细雨中呼喊》,都挺悲观的,第一次看完〈活着〉,觉得福根太悲惨了,拥有过,但最后剩下孤零零一个人。某天刷到视频,某著名主播概括了:直接苦难是没有意义的,苦难会让人窒息,神奇之处在于,这个人和苦难好像和解了,没有被打败,他不在乎了。人生难得圆满,悲欢离合是常态。像佛里说的放下了,人们会从苦难里抽象出哲学。杀不死你的,终将使你强大。虽然他最后孤苦一人,无儿无女,只剩一头老黄牛,但是他活到了最后,好像那一刻就是生命的意义。
是不是就可以说,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我怀疑昨晚喝下去的烧酒没有去过赤道,这桶烧酒很可能装上一群酒鬼的船,从船长到大副到船员全是酒鬼,这群醉醺醺的酒鬼驶错方向了,没有南下去赤道,而是就近到北极去转了一圈”特别搞笑。还有余海果的比喻,很特别。他不说捏重了,而是你捏住了我的血管。吼声的比喻,你咔嚓一下把电视关了,你会咔嚓一下把我的生命关了。脑袋里得有多少的奇思妙想。
我总是看着看着,书里有介绍到的书籍,觉得应该去搜索阅读的,就停下来先去查找。以致现在找了不少的书,都放着还没看。每当我眼睛往大脑方向转动时,总是发现,大脑皮层太簿了,储存的东西太少,没有可联想的神经网络。我想要的,多层褶皱,横向纵向,织成一张巨大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