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开幕,世界知识出版社“开放的思想”丛书之《人性的曙光》《梵之音》《春秋精神》恰于此时出版。时隔一月,世界知识出版社在中关村图书大厦举行文明的对话:“开放的思想”丛书读者分享会。作者与广大读者共聚一堂,切磋琢磨,探讨在这个小小的星球上,不同的文明究竟应该如何沟通?如何对话?如何共处?日前,本报记者采访了该书作者李华平。
在回答记者提问写作动因时,李华平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是因为经济全球化,各种文明的融合化,已然成为世界文明发展的主流,思想的开放与包容已成为各种文明对话的主旋律;这是一个智慧的时代,是因为物连物通、量子通信、人工智能已成为人类文明的新的曙光;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越来越自由,越来越开放,越来越适合每个人的最优化发展。开放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主题。滥觞于华夏文明的“春秋精神”,也越来越成为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精神引领。没有开放的时代,没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春秋精神,就不可能有开放的思想,也自然就不可能有“开放的思想”丛书的出现。
首先是源于对民族和国家振兴的思考。我们是炎黄后裔、华夏子民,自然会把我们自己本民族的文明发展摆到首要位置,立足世界历史的舞台,放眼全人类的视野,去研究、归纳、汇总人类文明的成果,为我们华夏民族的发展,提供智慧支持,这便是推动丛书出版最初的动因。对于正在加速进化的中国来说,必须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来武装自己的国民,超越五千年的历史,超越古旧文化的羁绊。唯有如此,一个强大的中华文明才会更早实现复兴。
其次是源于对世界危机与人类命运的深刻关注。与人类过去的任何一个年代相比,我们这个时代都是好的,科学发达,物质丰富,文化繁荣;几乎可以说,人类已经接近进入了一个想怎么活着就怎么活着的新时代。新思维只能到全人类的思想和文化中去寻找,只能从全人类的文化整体中去寻找。除此之外,别无他路。
再者源于终结“文明冲突论”的冲动。这套“开放的思想”丛书,绝不是一时心血来潮的产物,而是作者经过长期思考并与出版社领导以及诸位编辑大家们反复商讨、酝酿,且精心打磨的结果。推动丛书出版,最直接的动因是,希望通过全球范围内的思想、哲学的比较研究,为终结关于文明之冲突的争论,做些文献性基础研究。如今很多人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夸大文明之间的一些区别与迥异,把人类文明撕裂为若干高低贵贱、彼此无法通融的碎片。他们把一些文明捧上了天,而又把另一些文明踹进地狱。“东就是东,西就是西”,便是对这种理论的通俗表述,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便是其最登峰造极的表现形式。直觉告诉我们,人类同宗同源,面临的生存困境也基本相同,因此,为解决这些问题而提出的思想、文化,不可能水火不容,完全对立。这也决定了全球文明存在着本质上的共通性。人类文明的许多看似矛盾与冲突之处,基本上都是因为彼此隔绝、缺乏沟通,以及各种善意、恶意的误解所致。这些冲突一定会随着人类一体化的全面实现而逐步得到克服。
最后是“回到思想本身去”“回到思想家本身去”。直觉是直觉,但我们不能靠直觉来对文明的冲突理论进行批判,靠直觉,靠感性,就是盲人摸象。那如何办?那就是从每个文明的源头开始,尽最大可能全面而不带偏见地进行学习、研究,以求精准——即原汁原味地把握各大文明哲学与思想的全貌,有了这些大数据支撑,就可以做出自己的判断了。才知一二,就推三说四;才得皮毛,便称得知就里,乃学术之大忌。在没有掌握研究客体的整体情况之前,尽量多做些研究、少做些判断。亨廷顿主义的“文明冲突论”,就是一个建立在对全球文明缺乏全面客观了解基础上,做出的太过主观化的理论。这个理论想象多于事实,逻辑推理多于实证。当然这个致命的缺陷并不仅仅存在于亨廷顿理论中。“多一些研究,少一些判断“,是我们的最大忠告;“回到思想本身去”,“回到思想家本身去”,就是我们的口号。“开放的思想”丛书的宗旨与本质就在这里。
在谈到本丛书为何要以“对话体”形式写作时?李华平说,对话体是哲学与思想最具原生态性的表达形式。希腊三圣之一的苏格拉底没有著述只言片语,他所有的思想,都来自于弟子们与他对话的记录;无独有偶,东方圣人孔夫子关于“仁”的解说,也几乎都来自于他对弟子们的说教。可见对话体在东方哲学如此,西方哲学也如此。
其次,对话体是激活智慧的最佳选择,是哲学表达系统内的最佳形式。面对面的对话,可以让对话者直视双方的心灵,与古圣先贤的对话,可以让你仿佛能透过对话者的眼神、语气、表情,来参透心底的思考;对话体也是作者最擅长的形式。作者曾经在新华社担任记者编辑7年时间,当记者,搞采访,就是与被采访者面对面进行交流。深知对话是一种最平等,也是最能触及人类灵魂的交流方式。
再者,作者以一个记者的身份,走到各大文明代表性思想家、哲学家的面前,与之进行推心置腹的对话、交流,通过这种独特的方式,以更全面了解各大文明。让这些平时我们不得不予以顶礼膜拜的大思想家、大哲学家走下圣坛,开诚布公陈述他们的所思所想,也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李华平表示:我与这些先哲们交流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这些大师来对我的一些思想进行评点,也就是让人家来批判我。我从来不迷信任何人,学问面前人人平等,和谁对话,我都是心底坦荡荡的,很自然,行云流水一般。与这些大师进行交流,我们是四目相对的。有时候,我似乎很谦虚,谦卑地向大师请教问题,大师们则居高临下,颐指气使,神圣得不可侵犯;有时候,直截了当,一是一,二是二,彼此就如同住在一个宿舍的同学;有时候我则喜欢俯瞰这些大师,让这些大师放下尊贵的架子,让他们满头大汗地为自己的观点辩护。看到他们语无伦次、手忙脚乱的样子,我也很高兴。乐在其中!
在回答记者提问“小时候读书多吗?哪些书对你影响比较大”时,李华平说,父母孕育造就了我的身体,是父母培育了我的性格和智慧。我的童年和少年简单而幸福,但最大的特征就是封闭,与世隔绝。一个少年,懵懵懂懂的少年,犹如一株河畔自生自灭的小树,他的眼前除了汩汩流过的小溪和一片默默生长的野草,再也看不到任何别的风景。由于对外面精彩世界的茫然无知,在我幼小的心田里,也似乎从未翻起过超越那片陪伴我童年生活的“孤岛”的涟漪。我的家乡虽然很穷,名字很俗:驼沟村,但在我的心中,它依然很美!直到今天,每隔一段时间,我都要回去看看。看父母,自然是第一位的原因。但那份淳朴的乡情,那片弥漫着草香的土地,依然是原因之一。但最终是书,承担起作为我“隐形的翅膀”的角色,把我带离了那片土地。
在谈到本丛书以后还有多少本将出版时?李华平说,本书目前已经出版到第三卷。今年底之前将出版到第六、七卷,预期在未来四到五年之内全部出齐,暂定20卷。跨越人类五千年历史,涉及400余位思想家、哲学家、宗教家、自然科学家、历史学家等等,涵盖全球各大文明板块。研究越深入,越觉得自己研究得不够,越觉得属于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研究越深入,越觉得自己很孤单,也觉得自己似乎在做一件愚公移山式的事业。我无意也不敢奢望通过一本书或一套书,去实现自己某种伟大的理想和诉求,我们虽然赋予自己的作品诸多的历史承载与社会期待,但因作者研究能力、学术水平等等方面的原因,这套书,其真正的价值,或许终究就是一块“砖头”而已,如果能够抛砖引玉,把人们对全球文明的学习与研究,哪怕是能往前推进一点点,就心满意足了。
【简介】
李华平
1965年出生于江苏省沭阳县,1988年6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获法学学士学位。1991年1月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获法学硕士学位。曾先后就职于中共中央办公厅、新华通讯社等单位。1997年6月取得律师资格,中国法学会会员。他的研究领域涉及政治学、哲学、法理学、刑法学、宗教学、思想史、自然科学等,先后在《政法论坛》《法学》《法律科学》《法学杂志》等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著作多部,主要有:《改造中国》《中国之路》 《超越2012——世界危机与人类的选择》《论天下》《跨越时空的对话》《思想二十年》《宇宙是活的》《智慧年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