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要深度工作?
为了避免“心智残疾”。
克利福德.纳斯是研究数字时代人类行为的专家,他做了一个实验:把人群分为两组:一组一直进行多任务工作;另一组很少进行多任务工作。
结果发现:不断切换注意力,会对大脑产生长久的负面影响,一直进行多任务工作的人不能过滤掉无关的事务。他们无法维持一个关于工作的记忆。他们的注意力是长期分散的。他们会启用更多的与当前任务无关的大脑功能……他们基本上就是心智残疾的。
纳斯提出:一旦你的大脑习惯了随时分心,即使在你想要专注的时候,也很难摆脱这种积习。更具体地说:如果你生活中潜在的每一刻无聊时光——比如说,需要排队等5分钟或者是在餐厅坐等朋友——都是用浏览智能手机来打发,那么你的大脑就可能已经被重新编排。
这时你的大脑已经不能够胜任深度工作,即使你也会经常安排时间来训练专注的能力。
二、深度工作的4DX策略?
《高效能人士的执行4原则》(The 4 Disciplines of Execution)里面提到了4个原则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深度工作,也称为4DX框架策略。具体是:
原则1:关注点放到极端重要的事情上
“你想做的事情越多,完成的事情反而越少。”这句话阐述的意思是,执行需要专注于少量“极端重要的目标”。
思考对你而言最重要的目标是什么,1-2个即可。也可以是阶段性的重要目标,总之,一段时间内,目标不要超过3个,否则你就无法专注。
我未来一年的主要目标有:1.做出一门受欢迎的研究生课程;2.发表3篇高水平的教研文章。
原则2:抓住引领性指标
确定了极端重要的目标之后,你需要衡量自己的成功程度。在4DX框架下,有两种衡量指标:滞后性指标和引领性指标。滞后性指标用于描述你最终尝试改善的方面。
对我而言,就是课程上线的评价,以及文章发表。但是滞后性指标的问题在于它们出现得太晚,来不及改变你的行为:“当你拿到滞后性指标的时候,致力于实现这些指标的表现都已经成为过去。”
所以引领性指标至关重要,它伴随着我们的持续过程。
对我来说,可以是课程的某一章节的反馈,或者是论文的某一部分。这些可以放在日常的工作进度中,随时提醒自己投入深度工作。
原则3:准备一个醒目的计分板
“计分的时候,人们的表现很不同。”4DX的作者解释道。
当驱使你的团队专注于所在组织的极度重要目标时,在一个公开的地方记录、跟踪他们的引领性指标非常重要。这个计分板可以制造一种竞争氛围,驱使他们专注于这些指标,即使其他诉求吸引他们注意力的时候也不例外。此外计分板还可以强化动机。
《深度工作》的作者曾经设定了一种简单但有效的计分方式:拿出一张卡片纸,将其剪成条,每一条记录当前学期的一个周。而后在每一条卡片上记下了每周的日期,将其贴在电脑显示器旁边的墙上(在这里无法忽略它的存在)。每一周作者都在当周的卡片上简单地做个标记,记录当周的深度工作时间。为了使这个计分板带来的动力最大化,每当他的学术论文取得重要进展时(比如解决了一个重要问题),他就会做出明显的标记。
原则4:定期问责
4DX的作者详细阐释了保持专注于引领性指标的最后一步是要“保持节律性地与同享极度重要目标的团队会面”。
在这些会议中,团队成员必须直面计分板,投入到特定的行为以保证下次会议之前提升分数,同时要讲述上次会议中做的承诺结果如何。他们指出此类回顾的会议可以压缩到几分钟的时间内,但是必须经常举行,以确保其效果能被人感受到。作者称这才是“执行的真正实现”。
《深度工作》的作者是大学教授,是需要深度工作的个人,他的问责方式是每周回顾自己的计分板,庆祝表现好的一周,理清什么是糟糕的一周。然后找到未来能得到好分数的方法。这样,他就可以不断调整日程计划,以满足引领性指标要求,增加深度工作时间。
总的来讲,4DX框架的步骤是确定明确的目标,用引领性的指标加上计分板给与反馈,及时总结调整。这个框架的重点在于过程的执行,而不是策略的制定。已经有数百项项目和个人用这个方法获得了成功,它值得一试。
今日互动话题:你觉得4DX框架策略哪一步最难做到?为什么?
公众号:珍珠的优势工作坊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