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如何书写历史》[英]弗朗西斯卡·韦德,民主与建设出版社,豆瓣9.0分,个人推荐8.6分
有朋友总在怀疑说,你总在写什么,读出一些什么,我反而很同情他。我很诚恳地在回应生活。我或许自己也不理解我要继续写着什么主题,甚至是孤芳自赏。也并没什么大道理来警醒世人。我很诚恳地尊重与每一本书的相遇,我微读还有523本书没有读过,48本在读,这些缘起等待我的因果。
读这本书,其实很忧伤的在于我们民族也有很多优秀的女性,历史不可磨灭,我们也不能忘记。
本书分为7章,介绍了五位女性作家分别是:
历史上首位获得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奖章的女诗人,希尔达·杜利特尔(Hilda Doolittle,1886—1961)
牛津大学首批女毕业生之一、推理小说大师,多萝西·L.塞耶斯(Dorothy L. Sayers,1893—1957)
英格兰首位获得全职大学教职的“女性职业学者”、古典学里程碑式的人物,简·艾伦·哈里森(Jane Ellen Harrison,1850—1928)
首位获得阿尔伯特·卡恩环球旅行奖学金的女性、和平主义者,艾琳·鲍尔(Eileen Power,1889—1940)
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著有《到灯塔去》的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
五位女性作家同时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她们都住在同一个社区——伦敦布卢姆斯伯里最东边的梅克伦堡广场。布卢姆斯伯有伦敦大学学院、女子高等教育,街边有众多的出版社、书店。在中心的大英博物馆阅览室里,很多人在这里免费阅读、学习。
第二章到第六章里讲述的每一位女性作家,都在以女性的视角和经历面临各种挑战和困境,自己的亲密关系会不会影响和支持自己的事业,在婚姻里的母亲身份会不会葬送了正在成长的写作事业,事业和家庭之间该如何取舍。女性的智识与男性之间的差距从何弥补。
时至今日诸如在选择教育、选择工作、选择家庭方面,女性在考虑工作能力方面,已婚未婚也是考察条件,全职母亲和职场母亲之间的艰难选择,作为母亲在工作和孩子家庭的平衡是难以维持的。
哈里森在公立学校学习希腊语的是优质背景的男孩。女性和工薪阶级是没有资格学习古典学的。剑桥大学也多次拒绝为女学生授予学位,在学业上女性的劣势是事实存在的。
侦探小说出版被拒,要被收回房子,没有别的工作的塞耶斯,成为专职作家之路坎坷不断,丝毫没有动摇她的坚持。
伍尔夫作为维多利亚时代传统女性,终生都在写作,她在实践一种独特的自身经历来反抗女性命运的强制赋予。在挫折与痛苦中坚持,慢慢地变成了一个自由女性的符号。
多萝西·L·塞耶斯是一位推理小说家,她的“温西爵爷”系列的《剧毒》一书的创作过程笔墨着重很多。《剧毒》的女主角叫哈丽雅特,是一位侦探小说家,她是塞耶斯以自己创作的,她面临杀害前男友的指控,温西爵爷接受委托为她脱罪,在和哈丽雅特的交往中温西爵爷逐渐坠入爱河。
温西爵爷为哈丽雅特洗刷罪名后向她求婚,塞耶斯并没有安排圆满的结局,在故事结尾,塞耶斯安排哈丽雅特拒绝温西爵爷的求婚,可见女性的幸福并不只是囚禁在幸福的婚姻里。“世人总以为要治愈受过情伤的心灵,可供依靠的宽阔胸膛才是良药。可事实上,哪比得上值得全力以赴的工作、充满活力的身体以及暴富来得药到病除。”
简·艾伦·哈里森1850年出生于英国约克郡,从小学习礼仪、文雅举止。1874年,哈里森以最佳成绩通过剑桥大学女子会考,并获得奖学金,进入纽纳姆学院学习古典学。学院最早的这批20人被誉为“英国最具智慧的女性”。
1879年她离开纽纳姆学院,她在高中任教,通过“巡回讲演”谋生。1898年,48岁的哈里森受邀回到纽纳姆学院当研究员,她有了一份按时发放的薪水,有了一间专属于自己的房间,生活趋于稳定。
在纽纳姆学院生活期间,哈里森对智识女性的话题很感兴趣。在此数十年间,哈里森一直在接受各种挑战、污蔑,她说过,“在当下环境,依从人本性即是异端。”1922年,已72岁的哈里森决定放弃大学教授生活,继续寻找自己的方向和自由。“自己将人生中太多生活花费在了学术生活上面,一门心思研究寥寥几个问题的解决之道。在大限将至以前,希望能以更自由的态度、更宽广的心胸来观照世界。”
离开剑桥后,哈里森和莫里斯一起去到巴黎,三年后,1925年,哈里森和莫里斯来到了伦敦梅克伦堡街11号,开启了新一段经历。
战火之下,又何止是伦敦的不幸,二战日本侵略中国时,英雄式的女性代表人物层出不穷,以生命为代价的惨痛历史让人恨之入骨,我们的民族在战争中淬炼走出来,靠的就是亿万国人的前仆后继。像写《南京大屠杀》的张纯如(小野贤二、藤原彰、本多胜一也有一本《南京大屠杀》),历史不该忘记,也没有理由让我们忘记,也正是这些不该忘记的历史,让我们的国家团结,让我们有信仰,让孩子们看见军人知道自发的敬礼。有些沉重的结尾,或许这方面的作品应该多一些,这是历史赋予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