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腹周围癌的定义
发生于壶腹周围的肿瘤还包括了源于胰头部、胆总管下段、壶腹部及其邻近十二指肠等多个部位的肿瘤,由于其解剖部位邻近,所致临床症状相似,故而习惯上把发生于这一区域的癌瘤统称为壶腹周围癌。
胰腺癌的大体表现
1.最多见于胰头部(60%~70%),其次为胰体和胰尾(30%)
2.实质性团块,位于胰腺深部,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质地较硬。
3.腺泡癌较软,切面灰白或灰黄色,近似结缔组织
胰腺癌的组织学分类
1.导管腺癌:来源于导管上皮,呈硬结节状,表面平滑,剖面呈结缔组织外观。胰头癌可导致胰头尾部胰管扩张,有时形成滞流性囊肿
2.腺泡细胞癌:来源于腺泡细胞,较柔软,剖面呈不规则的黄色或带血红色出血坏死的髓样外观。偶可见明胶样黏液变性,肿瘤细胞排列似胰腺腺泡,或包绕小叶腺腔,有时可见平坦上皮化生
3.胰岛细胞癌:来源于胰岛细胞,少见,多发生于胰腺体尾部,体部次之,胰头最少。多为单发。一般瘤体较少,直径1~3mm,大部分深藏于胰腺组织中。癌组织呈淡紫色,易与周围组织区分。胰岛常常增生肥大,细胞染色现实B细胞常肿大、水肿,偶见细胞玻璃样变。
胰腺癌的转移与扩散
胰腺癌局部扩散可侵犯胃窦、十二指肠、肠系膜根部、胆总管、胰腺后软组织。
胰腺癌的远处转移以肝脏和腹膜最常见,血管侵犯多累及门静脉、肠膜上动脉、腔静脉。可沿神经束扩散(特点)
胰体尾部癌可浸润到空肠曲部、结肠及其系膜、脾脏。肠系膜根部和胃后壁受累多见
胰腺癌的临床表现
胰腺癌发病隐匿,进展快。胰腺癌的临床症状可取决于肿瘤生长部位及周围器官是否受累。
1.黄疸——胰头癌的典型症状
2.腹痛——胰腺癌最常见的症状(60%),特点:部位深、定位不明、上腹部多见,进食明显
3.肝及胆囊肿大
4.腹部包块——难触及,一般多为坚硬,边界不清,无压痛
5.其他:消瘦和体重减轻(90%);胆道梗阻引起的发热、水肿、腹水等;压迫脾静脉:脾大。
胰腺癌的实验室检查
早期不明显,随发展表现为阻塞性黄疸实验室表现;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升高,血糖尿糖升高。
晚期:血浆蛋白数值下降,白/球倒置
标志物:CA19-9
胰腺癌的影像学诊断
1.超声检查:简单、无创、可多次,适用于初筛和普查。
2.CT:对胆道扩张的确诊率为100%,并可清晰显示胰腺癌对周围肠系膜血管的侵袭情况。特别当采用薄层动态CT扫描,可有效提高早期胰腺癌的诊断率。
3.MRI:诊断小胰腺癌的首选影像学检查
4.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灵敏度高,但有引起急性胰腺炎的潜在危险,故不做首选。
5.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胰腺癌的表现:动脉受压、狭窄、位移、中断或受到侵蚀,肿瘤部位血管呈病理性迂曲,不规则血管区,或环绕肿瘤外围肿瘤血管而肿瘤中心缺乏血供的抱球状改变,有创,用于术前判断肿瘤的可切除性。
6.PET
7.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用于胰头癌伴阻塞性黄疸时,可同时行胆汁引流,减轻黄疸,改善肝功能,为手术创造条件。
8.X线:胰头癌——十二指肠肠曲增宽/十二指肠受压变形,肠腔狭窄及幽门部受压等征象。胰体、胰尾癌——有时可显示胃小弯和胃体后壁受压之充盈缺损或胃、十二指肠、横结肠被压移位。
胰腺癌的鉴别诊断
1.慢性胃部疾病
同:上腹饱胀、隐痛、胀痛不适等
异:该患者上腹不适/疼痛多有明确的定位,部位局限,常有较明显的节律性
2.胆囊炎、胆石症
同:腹痛、黄疸、发热等
异:常为阵发性绞痛,黄疸常在腹痛发作后短期内出现,经抗炎等治疗后可消退或有波动。
3.慢性胰腺炎
同:上腹饱胀、疼痛不适、消化不良、腹泻、消瘦等
异:病史长,反复,X线可见钙化点。以B超或CT引导下对肿块的FNA细胞学检查或在术中的直视下穿刺取样病理诊断。
胰腺癌的治疗
早诊断率低,根治性切除率低,主张手术、放疗、化疗、内镜治疗、生物治疗、对症及支持等综合治疗
1.手术治疗
适应症:
1.对于出现上消化道症状的中老年人,任何一种影像学诊断发现胰腺有不明性质的肿块
2.对于阻塞性黄疸,可疑胰腺癌患者,在充分考虑到患者手术可耐受的前提下都应积极争取早日手术探查
术式:
1.根治性切除:
️Whipple根治手术:即切除胰头、近端胰体、全部十二指肠、胃窦部、邻近淋巴组织、胆总管下段,将胰腺、胆总管和胃的残端分别与空肠相吻合
️全胰切除术:包括胰腺、十二指肠、脾、大网膜、胃及扩大淋巴结清扫范围
️胰体、胰尾切除术:胰体、胰尾、周围淋巴结、脾,必要时可一并切除左侧肾上腺及全胃
️区域性胰腺切除
2.姑息性切除:
️胆管减压引流术
️胃-空肠吻合术
️缓解疼痛的相关手术
2.辅助性治疗
(1)化疗——低敏感,5-FU+吉西他滨
(2)放疗:术前、术中、术后放疗,肠道内放疗和放免治疗
(3)免疫治疗及内分泌治疗:中晚期患者,以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常用免疫治疗:IL-2+TNF,IL-2+LAK
内分泌治疗:雌二醇
(4)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