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知彼——理解的基础是倾听

      1 你真的听懂我说的话了吗?

最近我的眼睛酸胀肿痛,看东西模糊,于是来到了眼科医院看医生。

我们只是说了一句最近看东西模糊,医生就接着话茬说他当年也是眼睛模糊,最后配了一把眼镜,带上去一切就好了。

于是这个医生把他的眼镜给我带上,我顿时有了一种失明的感觉,除了白光什么都看不到。

我给医生说我带上这个反而更看不清楚。医生不相信地说怎么会呢,我怎么带上去就好好的,你带上去就不行呢。

到最后医生甚至恼羞成怒的指责我,说我怀疑他的医术,说我不理解他们医生的良苦用心,最后甩了一句好心没好报就让我离开了。

      2 每个人都需要有心理空气

我们看了上面这个例子是不是感到很搞笑呢?但是在我们生活中这样的例子真的少见吗?

吃饭的时候朋友开口说了一句今天很烦啊,然后我们就开始针对如何解决烦躁这个事情展开长篇大论。整整一顿吃饭的时间朋友就只说了一句话,我们却给他列出了解决烦躁的N+1种方法。但是我们真的知道朋友为什么会烦吗?

孩子有一天跟我们说不想上学了。我们一听不由分说就开始指责孩子,说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竟然不知道感恩。说现在就业压力这么大不上大学能有出路吗?我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说了一个上午,但是我们知道为什么孩子会有这种想法吗?

听、说、读、写是最基本的沟通方式,也是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从小到大有人教我们如何去说话,如果去读书,如何去写字,却从来没有人教我们如何去听懂别人。事实上,听懂别人说的话,尤其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聆听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如果把这个房间里面的空气被突然抽走,你就不会对任何事情感兴趣了,因为你已经失去了生存的基本条件。

除了空气、水等这些必须的物质,人类最大的生存需要源自于心理,即被人理解、肯定、认可和欣赏。一个不被所有人理解的人,要么是一个疯子,要么就是行尸走肉。学会倾听别人,了解别人的心声,其实就是在给对方心理空气。

          3 如何做到知己知彼

一、戒掉自传式回应。

什么是自传式回应?就是随便一个话头接过来你都能谈半个小时,或者用自己的价值观对事物的有限认知轻易的给出建议。

像开头的医生一样,在还没有诊断出病人的病情就开处方。我们在与别人谈话的时候也常常没有了解对方究竟问题出现在哪里,就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去开导对方。这是效率极差的一种沟通。

自传式回应是把自己放在了沟通的中心,是阻碍自己去听去理解别人。如此,我们是不可能真正了解对方的。

二、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心去理解。

作者史蒂芬在书中写到,人际沟通仅有10%通过语言来进行,30%通过语调和声音,其余60%则靠肢体语言。所以我们在倾听的过程中要做到眼到心到,即用眼睛观察,用心去体会。

这就是为什么电话的沟通没有视频的沟通效果好,视频的沟通没有面对面的沟通效果好。因为我们在沟通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沟通的内容,还要注意声音和语调,甚至包括肢体动作,这些才能更有效的帮助我们去理解对方。

三、移情聆听

移情聆听是指以理解为目的的聆听,要求听者站在说话者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思维模式和感受。做到移情聆听也有四个阶段

首先,你要复述语句,让别人感受到你是在听他说。

因为这个时候你还并不了解对方问题究竟出现在哪里,顺着他的话,慢慢的让他打开心扉,而不是要参杂我们的主观感受。

其次,用自己的语言总结他的表述。

这个时候仍然不要参与自己的观点,把对方说的话用总结式的方法去说,看看我们理解的是否正确,同时也让对方感受到你开始理解他了。

然后,你可以呼应他的情绪。

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加进去自己的主观感受,把你的愤怒、同情、认可、喜悦的心情表达出来,让对方也进一步感受到你真正理解他的感受。

最后,用你的认知和理解去帮助对方解开疑虑。

这个时候你基本上已经掌握对方遇到了什么问题以及对方现在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你可以利用自己的经验或见解去帮助对方解决难题。

其实当你真正走到这一步的时候,你发现你根本都不用给出建议,对方已经豁然开朗。因为他得到了别人的认可和理解,也梳理了内在的问题,或许他自己早已经有答案了

                    4 小结

这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的第五个习惯——知己知彼。我们上一章讲到的是共赢思维。共赢的前提是了解对方,了解对方的前提是聆听。我们在与别人交往中不仅要去让别人了解自己,也要了解别人,只有做到了真正的知己知彼,才是构建有效合作关系的基础。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