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带过兵,当过官,所以练就了一身高超的识人用人本领。
曾国藩用人有他的原则,那就是唯才是用,不任人唯亲。他更看中的是一个人的能力和水平。
这一原则在他用人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01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曾国藩自咸丰三年开始组建地方军队,征战沙场,开始他并不希望家中的弟弟们也卷进战事中。但当弟弟下定决心要投笔从戎之后,曾国藩还是持欢迎态度的。
所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弟弟们的加入有利于壮大曾国藩军队的势力,并培植自己的力量。
九弟曾国荃于咸丰六年开始独自统领一军,九月初为了救吉安府而募集了两千名湖南兵勇,因此这支部队被称为吉字营。
曾国荃统率的这支吉字营后来战斗力越来越强,在湘军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曾国荃本人也从一个书生成长为了著名的军事将领。
在曾国荃的成长过程,离不开曾国藩的谆谆教导和耐心细致的指点,也正是因为有了曾国藩不厌其烦的帮助,曾国荃才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
02不问出身,只认能力
《致九弟·催周凤山速来》是曾国荃带兵以来曾国藩写给他的第一封信。在信中,曾国藩提到了一个重要的人物“黄南兄”。
“黄南兄”名叫黄冕,字服周,号南坡,是湖南长沙人,早年在江苏做过中低级的官员,由于办事能力强而受到了林则徐的赏识。但由于他为官不太清廉,后来被罢官发配新疆,之后回到湖南成为了当地富商。
作为商人,黄冕是很有政治敏锐性的,在曾国藩筹办湘军时,他带头捐赠巨款,并为曾国荃募集军饷。
在信中,曾国藩说:“沅弟能随南翁以出,料理戎事,亦足增长识力。南翁能以赤手空拳干大事而不甚着声色,弟当留心收而效之。”
曾国藩告诉弟弟,在家读书时要以做文章为主,而在外办事时则要以实际办事的能力为主。黄冕的办事能力很强,希望弟弟能够向他学习。可见他对南翁能力是十分认可的。
“惟与南兄共办一枝,则众擎易举;若另筹一路,则独力难成。沅弟若见憩翁,或先将鄙意道及,余续有信奉达也。”
曾国藩希望与南翁一起做事,并表达了自己的强烈愿望和急切心情。
“周凤山现在省城,余飞札调之来江。盖欲令渠统一军,峙衡统一军,一扎老营,一作游兵,不知渠已接扎否?望沅弟催之速来。”
曾国藩让曾国荃尽快催南翁速来,显示了他得才心切、爱才之心。
由此可以看出,曾国藩很有识人能力,他并不在意一个人的出身如何,只要这个人的身上有值得推崇的地方,那么便可以虚心地向他学习。
03 不遗余力保举贤才
在《致九弟·拟保举李次青》中,曾国藩对李次青(即李元度)大加赞赏,并极力保举他。
李次青就是李元度,字次青,湖南省平江县人。他年少时生活艰苦,四岁丧父,依靠母亲纺织勉强过活。
李元度是当地的才子,十八岁时考中秀才,二十二岁中了举人,但之后多次考试都未能中第。
咸丰三年,李元度决定投笔从戎,加入了曾国藩的湘军做幕僚。
在这段时间里,曾国藩很赏识他。李元度也没有辜负曾国藩的期望,先后跟随军队克复了武昌、田家镇、东乡、抚州等地。咸丰七年,还取得了鹰潭大捷。
湘军成立初期,曾国藩手下没有太多的人才,因此十分重视李元度这样能文能武的儒将。
这一年,李元度率领了一支由七百人组成的队伍,在江西广信府死守,为湘军在江西的取胜做出了很大贡献。
“次青以一军分守两县。各力战五六日夜,逆贼大创,解围以去。现在广信一带,次青勋名大著,民望亦孚。”
曾国藩说李次青在民众中的名望很高,并且在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李元度曾经在湖南靖港和江西湖口的战役中救过曾国藩,因此曾国藩不遗余力地保举李元度。
“浙抚晏公于全浙肃清案内保举次青以道员记名,遇有江西道员缺出,请旨简放。将来玉山守城案内,余亦当优保之。苦境甘回,次青今日得蔗境矣。”
曾国藩夸赞李元度“今日得蔗境矣”,并且打算保举他为“道元记名”。
随后,李元度被授予“道元记名”,加按察使衔,还获得了赐号。
在这一时期,李元度在曾国藩心中的地位是很高的,可见,曾国藩对人才是十分重视和爱护的。
他的识人用人之术,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