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一生致力于与拖延症的对抗,苦拖延症久已,经历了一个最漫长的寒假,建立了一套战拖的方法,终于见到了一线曙光。
最近几日在得到学习了武老师的一个问答课中,对拖延症的心理机制有了新的了解。
拖延症的普遍外在表现就是迟迟不愿动手,一直要等到任务非结束不可的那一刻,拼尽全力,仓促完结,做事的效果可以预料。
为什么迟迟不愿动手呢?我的最直观的心理感受就是从心底对任务的抗拒,看到任务就会觉得头大,摸不着头绪,越看越沮丧,然后就陷入了想做但又不知道从何做起的纠结中,一次次拿起任务,又一次次放下,将时间、精力和情绪耗散在心理斗争中。
个人将这种情绪理解为恐惧,恐惧任务的复杂性,恐惧任务的工作量,而自己无法驾驭这份恐惧。因此给自己的药方就是直面恐惧,学习将任务梳理,拆解,变成一件件小事,一件件不再会困扰自己的小事,这样就可以降低恐惧,从而能开始推动任务的开展。
顺着这个思路开始了自己的战拖之旅,以自己的毕业论文为对象,进行了任务的梳理拆解,的确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完成了论文写作,同时养成了自己拆解任务和时间记录的好习惯,大大提升了自己的效率。
但是,一个问题还是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中,这种面对任务时的恐惧究竟从何而来,为什么会产生对于任务的恐惧?直到听到武老师的课,终于找到了一个让我感到满意的答案。
答案一:之所以恐惧,是因为与要做的任务之间无法产生深度关系。
我从来没有仔细去思考过自己与任务之间关系这个层面。之所以会“产生各种拖延和注意力不集中,就是因为缺乏深度关系的体验。” 能构建深度关系的人,就会有自信可以将自己的生命力肆意的向对方表达,可以通过自己的生命力去影响对方,甚至塑造对方,而不必担心对方的抗拒。
而在之前自己产生的恐惧和抗拒情绪中,其实有一种潜意识的感受就是,由于事物的艰巨性,自己根本无力对事物产生影响,从而导致自己无法充分的调动自己的能量去投入到任务自身中。
答案二 全能自恋受阻是导致恐惧的另外一大原因
通过自我分析,发现自己就有点属于全能自恋感发展不太成熟的那一类,比较擅长掌控自己可以短时间完成的任务,而对于自己要付出长时间和艰苦努力的任务,有种近乎本能的抵触,而这种任务才是真正能够塑造自己的重要任务。
为什么会这样?全能自恋的人都会觉得自己付出一点努力就可以完美的完成任务,而一旦完成不了这件事就进行不下去了,分析自己就属于典型的这一类人。
通过以上学习,提升了自己对于拖延这件事的认知,帮助自己进一步理解了自己行为背后的逻辑。了解了这一层之后,对于任务的看法有了不一样的视角和行动方式。
1、重新开始构建自己与任务之间的关系,当新领到一项艰难任务时,从原来的排斥转换成接纳,接纳事务的未知,接纳事务的不可掌控,用自己的生命力和自己的能力去重新影响和事务之间的关系,尽自己所能去做到最好,而不需要再为假想中的不完美而自责。
2、放弃全能自恋的幻觉,充分认识工作任务的艰难,学会掌控时间,不再为失去全能自恋而沮丧,能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当下,尽己所能,日拱一卒。
推想下去,这些方法其实不单单适用于自己的工作,其实是自己面对人生这个命题时同样应该采用的方法和态度,会在今后的实操中进一步摸索。
武老师的问答也一并放在文后,供感兴趣的战友阅读。
武老师,为什么我就是不能专心做事?
具体场景:拖延、注意力不集中是我一直以来的问题。 对待一件事,我总要在最后一刻熬夜、赶工,最终草草交付。其他时间我基本上都在纠结,纠结是开始干,还是再等等,导致时间白白浪费。 而且,我做事的时候经常被内在、外在的各种因素打断,比如我会东张西望、我会玩游戏、刷视频等。 每次我都后悔浪费时间,下一次却重蹈覆辙。
请问武老师,我怎么才能克服拖延的问题?
武志红:一切美好事物都是深度关系的产物。你去做一件事时,就和这件事也在构建关系,而各种拖延、注意力不集中,是因为你缺乏深度关系的体验。
所有关系,包括人际关系,以及和事物的关系,都可以理解为“我”和“你”的关系。
能构建深度关系的人,内在会有一种信心:“我”可以把我的生命力肆意地向你表达,我们因此会建立起深度关系,“你”会接纳,并且我和你的生命力的表达,会滋养彼此。
各种注意力障碍,内在会藏着一个逻辑:我在你那儿是不受欢迎的,我的生命力表达到关系中,会破坏你,反过来也是一样。这是从关系的角度来理解注意力障碍。
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注意力障碍:“全能感”,就是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干。有注意力障碍的人通常有比较严重的全能感,这会表现为,希望“我一发出动力,事情立即就可以做好,而且做得完美”,但一发现不完美时,就受不了,于是就进行不下去了。
这种时候,是“我发出的动力”被灭了,然后它变成了毁灭欲,毁灭欲会指向三者:指向自己,例如自我攻击;指向客体,例如批评攻击他人或贬低事物;指向关系,例如再也不想构建这个关系。可最终为了生存,又不得不去做。关系和全能感这两个角度,都可以很好地解释注意力障碍。那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该如何疗愈呢?我的建议是,想办法去深入关系,就是疗愈。这时我要特别推荐《心流》的系列书籍,这些书其实是在讲,在构建深度关系上的可操作性方法,通常有几个步骤:
确立一个目标;
树立边界,你做事的时候,告诉其他人:“不要干扰我”,就像为河流建立堤坝一样;
投入其中;
获得反馈,正反馈告诉你怎样会接近目标,负反馈会告诉你怎样无效低效;
获得控制感,也就是感觉你逐渐开始掌握这件事;
越来越投入,时空感都发生了变化;
你会进入心流体验,即一种什么东西在流动,这会带来愉悦,也会成为你投入其中所获得的巨大奖励。以上就是武志红老师对于第二个问题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