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梁子海拔1000多米,古木参天,松涛阵阵,松鼠窜来窜去,鸟儿叽叽喳喳。
王家屋基就坐落在这高山台地,外村人都不知大山深处竟有这片净土。十几亩梯田,二十多亩山地,物产丰富,简直就是世外桃源。
200多年前,王氏祖先逃难来此,看中这方风水宝地,一边狩猎,一边开田改土,历经13代,渐有规模。
王家人勤劳,人丁兴旺,已然成为大家族。子孙外出经商做买卖的,渐渐发家致富,喜欢山外的世界,搬走了好多家。
留下来的也能自给自足,丰衣足食。
解放后,王家土地归公。
后来,又承包到户,相当于田地又还给了王家人。
山下人上来干活不易,光走一趟路就得几十分钟,别说干活儿。
大集体时无所谓,反正都是“磨洋工”。
包产到户后就不一样了,走那么远干活儿太不划算了,所以都选择放弃王家屋基周边田土。
土地下放后,王家屋基的年轻人也不爱做庄稼,纷纷外出打工。
他们挣了钱,在城里买了房,结了婚,生下儿女要在城里读书,于是把老人也接走了。
就这样,一家接一家的,王家屋基的王氏家人差不多都走完了,只留下王大爷一家。
王大爷有三个闺女,两个小儿子。
女儿们远嫁,一个在习水,一个在江津,还有一个在重庆,除了逢年过节,难得回家一次。
两个儿子也成家了,家人和睦,有良田沃土,山里资源丰富,靠山吃山,且风景优美,与世无争,生活也算惬意。
唯一的遗憾就是赶场太远,绝壁行走,爬山涉水的,无论赶周边哪个场,都要走两三个小时。卖点山货、买点日用品,简直要人老命。
有时买卖几百斤东西,请了马儿来驮,也只在山脚下周转。那段八九十度的绝壁,令人望而生畏。
记得那年王家嫁小女儿时,抬嫁妆的汉子都差点滚落山崖。
过了三年,王大宝王小宝兄弟俩分了家,王大爷王大娘跟着大儿子过。
小儿子王小宝夫妻不想继续在这高海拔的山里过活了,带着幼小的一儿一女,四口人搬到对面半山腰的媳妇娘家。
其实娘家也有800米,只是相对矮那么半个山头。娘家的姐姐妹妹都嫁出去了,夫妻俩正好回去尽孝。
本来婚前就说好的王小宝当上门女婿,王大爷怕女方不愿意嫁到山里来,不得已忍痛答应。
只是幺儿娶了媳妇儿,王大爷反悔了,一万个舍不得,说什么也要留下幺儿两口子。
这下孙子都有俩了,过几年就要上学,山上确实去哪儿都远,王大爷再没理由苦留他们,只是叹气。
王大爷一家都是勤快人,他本人比较固执,不善言谈。王大娘倒是随和,只要小宝一家过得好,在哪不都是自己的儿子吗?何必捆在山上?
日子淡淡地过着,一天天的。
王大爷感觉自己老了,总是很累。累着累着生病了:喘不过气,吃不下,睡不着,哪哪都疼。
躺了多日,王大爷更是连稀饭都喝不下了。
又躺了几天,几乎气若游丝,闭着眼睛念着“小宝——我的小宝——”
这两天,山里寒风刺骨,雪花飘飘,没多久就变得一片银装素裹。
王大爷太想念幺儿了,躺在床上,僵冷的手指头直直指着屋外。
王大宝无奈,只得走到崖弦边,双手握成喇叭状,冲着对面半山腰大声喊:“王——小——宝——你——回——来——”
声嘶力竭,大宝的叫喊声被呼呼雪风吹走了一半儿。
(原谅他们,20多年前他们家还没有电话。)
到底兄弟连心,窝在火塘边烤火的王小宝居然感应到了,跑到坝子边大声回应。
穿上雨靴,戴上斗笠,王小宝夫妻冒雪回王家屋基。
别看两座山看起来很近,喊叫都听得到,实际上要下山去,过了河,再上山,加上天溜路滑的,两口子走了两个钟头才到家。
王大爷躺在床上,本来奄奄一息,小宝夫妻齐声喊:“爸爸,我们回来了!”
王大爷眉毛动了动,慢悠悠地睁开双眼,凝视许久,嘴边渐渐浮出笑意,伸手指着床边柜子上的茶碗。
王小宝会意,给他倒了小半碗温开水,大爷喘着气一口一口喝完了。
王大宝惊喜:“爸爸他两三天都没吃东西了,也没喝水。你们一回来他就晓得口渴了。”
垂死的王大爷仿佛一下子就充满了生机,当天晚上居然坐起来喝了小半碗清粥米汤,王小宝亲自给他熬的。
王大爷就觉得小儿子手艺好,做啥都好吃。没分家时候,王小宝只要不忙,都会主动做饭烧菜。
寒冬腊月,大雪封山,王小宝夫妻住下来陪伴老人家。幸好冬天没有要紧的农活。再说,大雪天气,想干也干不了。
王大爷一天好似一天,从半碗粥,到一碗粥,渐渐能下地行走,身上也不痛了。
过了半个月,王大爷感觉大好了,王小宝夫妻也回家去准备过年。
王小宝夫妻走了,王大爷很是不舍,成天闷闷不乐,慢慢食量大减,没几天又开始没精打采起来,有时候一坐就是半天,也懒得说话。
大年初二,王小宝夫妻回来拜年。
王大爷又变得精神焕发,尤其是吃了两顿小宝做的饭菜,更加神采奕奕,话也多起来。
王大宝夫妻有些吃味了,感觉老父亲太偏心。
自己天天守着,父亲没有一丝感动。而幺兄弟两口子偶尔回家,父母却当他们是宝贝,真是“远香近臭”啊,还是老话说得好,“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哎,人比人气死人。
“哼,老头子就怕我小宝弟当上门女婿委屈,时时刻刻放在心尖尖。他有啥委屈的呀?孩子都没跟女方姓。”王大宝还是有些不服气。
王小宝夫妻俩又住了几天,看看天色放晴,回去也有好多事情呢。
一转眼,元宵节来临。
王大爷怕小宝不回来,大清早就叫大宝去悬崖边“放喇叭”。
(双手握成喇叭冲对面山呐喊,王小宝说他大哥此举就是“放喇叭”)
王小宝本想第二天才去,可是他哥王大宝在那边声声呐喊,回音震荡山谷,对河两岸都听得清清楚楚,他怕人闲话,只得乖乖回去。
回去了老爷子才开心啊,不然又生病了就是个大麻烦。
上个街看个病太累,老爷子根本不想去。
山高路远的,乡村医生根本请不来。
偶尔买点头疼脑热的药,总是放得过期扔掉,老头子固执,就是不爱吃药,宁愿忍着痛。
所以王小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父母生病大哥在崖边“放喇叭”。
说也奇怪,王大爷常常生病,有时病得似乎要断气了,看样子也不像装的,王小宝他们回去不两天他又奇迹般地好了。
如此反复多年,在村里都成了传奇。
如今王大爷年逾八旬,王小宝都有俩孙子了。
王小宝一家子一听对面山上“放喇叭”(现在当然是打电话了),立马拖家带口去慰问,病中的王大爷就会慢慢好转。
多次病危,多次好转,王大爷生命力之强,没人比得上。
那天堂兄打电话问王小宝:“上回说你老汉很多天没吃东西呢嘛,现在咋样?”
小宝:“嗨,好了!他们都说我老汉不耿直,要死又死不成,要活又老生病,恼火得很!”
“哦?这也叫不耿直?”
去年冬天,老街有位古稀老人去世了,打拼在各地的儿女迅速回家奔丧。
料理好丧事,过了头七,儿女们又各奔前程。
回重庆的大女儿女婿外孙们刚到家,回上海的女儿女婿们刚下飞机,回广东的儿子儿媳还没下高铁,突然接到电话:母亲悲痛过度,突发心梗,去世了!
全家大恸,立马回程。
小儿媳跪在灵前哭得伤心:“呜呜呜,妈呀,你不耿直啊,老汉一走你也走,你不好多活几年啊,我二娃都还没帮我带大呀……”
女儿也泣不成声:“妈呀,你早不走晚不走的,我刚上飞机你就……妈,你是成心的哈?你太不耿直……”
耶,“不耿直”居然可以这么用?
还有一位姓罗的九旬老人,乐观好客,身体一向硬朗。
国庆节前夕,突然病危,老伴通知他的八个子女带孙辈们回来见最后一面。
儿女们有的在新疆,有的在东北,有的在东南沿海,有的在重庆,总之,天南地北的都在两天之内赶回来了。
最后一面嘛,不见肯定会遗憾终生的。
神奇的一幕出现了,随着儿、女、孙、曾孙们陆续归家,四世同堂相聚,老人竟然慢慢好转,中途虽时有垂危,但总算挺过来了。
老人因为心情好,吃得下,也睡得着了,面色都红润起来了,感觉活过百岁不是梦。
热热闹闹近一个月,家里大大小小41口人,吃完了4箩大米、2头猪、12只鸡、9只鸭、6只鹅、5只兔子……
大家都耽误不起了,有的提前休的年假,有的请的是丧假,有请不了假直接辞职了,有的假期完了没按时回去被劝退了……总之,各种状况。
小辈们陆续走了,自驾的,坐高铁的,乘飞机的,赶长途大巴的……
看着空荡荡的屋子,老人终于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各处子女孙辈惊闻噩耗,惊慌失措,立即打道回府。
孝子贤孙披麻戴孝,哭得那叫一个惨:“老人家啊,不带这么玩儿的吧,我们刚走你就……太不耿直了嘛呜呜呜……”
耳闻目睹这些事,王小宝不敢大意了,只要老汉一打电话来,说叫他陪他就陪,喊他做饭他就做饭。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王小宝说:“顺倒他们算了,下辈子不一定遇得到恁个好的妈老汉,你说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