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贝多芬进去以后,姑娘一听来人要给她弹琴,〔念〕“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注意,贝多芬这里弹的是哪首曲子?
生:刚才盲姑娘弹的那首曲子。
师:贝多芬弹的时候,盲姑娘怎么样?
生:盲姑娘非常专心地听着。盲姑娘听得入神了。
师:什么叫入神?
生:全部的精神都集中了,把一切都忘了。
师:注意高度集中,她听他弹。“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姑娘说这几句话时,她是什么心情呀?〔师要生先念姑娘的话,后再回答〕
生:姑娘心情是很激动的。
师:“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这几句话什么意思?
生:说贝多芬弹得非常之好。
师:〔深情赞美地〕纯熟,多熟练哪!弹得那么好,琴艺那么高超!不但纯熟,而且怎么样?〔生:“感情多深哪!”〕盲姑娘听到曲子,就能体会其中的感情,这说明盲姑娘什么呀?
生:说明这个盲姑娘非常爱好音乐,也很懂音乐。
师:你从哪儿知道她很懂音乐?
生:因为她听出了弹钢琴弹得很好,是贝多芬。
生:她刚才说了,“感情多深哪!”要是不懂音乐的人,她就听不出音乐中的感情。正因为她懂音乐,所以她听出了贝多芬弹曲子时的感情。
师:“弹得多纯熟呀!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这实际就是对贝多芬弹琴的──
生:赞美,赞赏
师:盲姑娘怀着激动的心情赞美贝多芬弹得多好啊!她不但爱音乐,而且她──〔生:懂音乐〕听到姑娘的赞美声,〔有感情地读〕“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你想想,当时贝多芬是什么想法?〔生一时回答不上。师按课文描叙情景进行启发〕
生:他觉得小姑娘这么小的年纪,但懂得这样多的音乐知识,非常地激动。
生:他觉得这个小姑娘聪明,非常好,她学的东西特别多。
师:为什么盲姑娘一听琴声就能知道他是贝多芬呢?
生:因为小姑娘觉得他弹得非常好。
师:弹得好的人很多,为什么他就是贝多芬呢?比如说钟子期和俞伯牙,他们是?
生:知音。
生:〔立刻起立〕老师,我知道了,贝多芬遇到了知音,所以他决定再弹一曲。
师:对,很好。当时,贝多芬听了盲姑娘的话心情非常激动,觉得自己遇见知音人了。在这种情况下,他要给姑娘再弹一首。
师:再弹一曲,下面弹哪个曲子啦?〔生齐:月光曲〕文章的高潮到了。
师:刚要弹琴,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注意,这时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呀?
〔师要生小声地再读第八自然段并想象当时的情景〕
师:〔有表情、描绘似的〕蜡烛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这是什么时候的月光呀?〔生:秋天〕秋天的月光有一个什么特点?
生:秋天月光非常亮。
师:你们读过一首古诗,形容月光亮的程度,谁能背背那两句话?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师:〔描绘似的〕“疑是地上霜”,像霜一样。月亮照进来,茅屋里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虽然没有蜡烛,但屋子里──怎么样?
生:当时屋子非常亮。因为月亮洁白,照到屋子里来,就像霜一样。非常洁白,所以也像披上了银纱。
师:屋子很亮,但又不是特别亮,像蒙上了一层纱。屋子里显得特别清幽。“清幽”是什么意思?
生:很安静,没有一点声音。
师:不但静,而且显得很美。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怎么样?
师:注意,月亮从什么地方升起来?〔师出示幻灯“水天相接”的图片〕
生:水天相接的地方。
师:你们在哪首诗里见过水天相接的地方?
师:现在哥哥好像站在海边,往远处看,看到最远的地方,这个地方已经是──〔生:水天相接〕月亮从这儿──〔生:升起来〕海面上微波──〔师生同说:粼粼〕你们说,什么叫“微波粼粼”?
生:形容海水中波浪不大。
师:微波是小的波浪。但被月光一照,这个“粼粼”怎么样?
生:像鳞一样,闪闪发光。
师:〔描绘地〕静静的海面,小小的波浪,月光一照,霎时间整个大海──〔师生同说:洒遍了银光〕这时,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轻纱似的微云。“微云”什么意思?
生:薄的云。
师:薄薄的云彩,对月光影不影响?〔生:不影响〕月亮穿过一缕一缕的像纱一样的微云,这时候,海面是什么样的情景?〔师随即轻声地念书上描写月、海的语句〕生:非常美丽。
师:这么美丽的情景,皮鞋匠好像看到了。是真看到了吗?〔生:不是〕从哪儿感觉到的?
生:从琴声。
师:好,那你们也听听这琴声,看你们的感觉怎么样。
〔师放《月光曲》中描写宁静、明媚海面的乐句。生静听。后让生谈感觉〕
生:平静。
〔师要生联系琴声,小声地读课文:“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师:听到了琴声,好像看到了这样一个情景。静静的海面,突然间出事了。〔师要生读“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生读课文后,师放《月光曲》中描写波涛汹涌的大海的乐句〕
师:这音乐怎么样?
生:这声音又快又猛。
生:刮起了大浪──〔自感说错〕刮起了大风。
师:刮起了大风,海面一定要掀起──〔师生同说:巨浪〕大风起来了,大浪起来了,这声音──〔生:很激昂〕
师:开始是静静的月夜,海面上那么清静,琴声是那么柔和。忽然,大风起来了,大浪起来了。妹妹好像看见了什么样的海面?用四个字。
生:波涛汹涌。
生:汹涌澎湃。
师:〔重示幻灯图片〕这是什么样的海面?
生:平静的海面。
师:平静的海面叫做“微波”──〔生:“粼粼的海面”〕〔师又出示另一张幻灯图片〕这叫什么样的海面?
生:波涛汹涌的海面。
师:妹妹看不见,但哥哥对妹妹寄予很大的希望。他看到妹妹听时两只眼睛睁得大大的样子,所以,他想妹妹好像也看见了大海的景象。
师:“皮鞋匠看看他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什么叫恬静?
生:很安静。
师:很安静,而且全部精力在──〔生:听琴〕也就是听得──〔师生同说:入神了〕
这时候,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什么啦?
生:看到了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生:在月光照耀下波涛汹涌的大海。
〔师又出示贝多芬弹琴的幻灯图片,并与生一起简要地复述。对比贝多芬在弹《月光曲》时的情景和琴声前后的不同,提出:〕
师:这种琴声的变化,说明贝多芬思想感情怎么样?
生:可以看出他对世道不满。
师:从什么地方看出他不满?
生:从琴声非常激昂,越来越快,看出他对这个世道不满。
师:还有什么感觉?
生:琴声越来越快,像大海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生:说明他对不合理的社会的不平。
师:很好。说明他对不合理的社会的不满、抗议、斗争。因为贝多芬自己的一生也是斗争的一生。他一生贫困,人很正派。现在,他看到穷兄妹俩这样艰苦,他们又这样喜欢音乐,他心里同情、不平的感情一下子都在琴上迸发出来了。这就是他所以能够弹出《月光曲》的道理。
师:他为什么要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时间把曲子记下来?“
生:因为他的曲子是在见景生情的情况下弹出来的。如果他不快,慢腾腾地回客店,他可能要把那个曲子忘掉了。他快回客店,趁着他还有当时的感情,可以把曲子赶快写出来。
师:说得非常好。赶快回去,就是把他那饱满的情绪,刚才弹琴时看到的景、感到的情赶快记下来。最后花了一夜功夫终于把刚才弹的曲子记下来了。这首曲子就叫──
生:《月光曲》
师:那通过这个故事你认为这个曲子谱成的一个原因是什么?
生:想象。
生:对因为的热爱。
生:高超的琴艺。
师:把他们三个的连在一起就是告诉我们的道理。那我们的生活同样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