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80年,霍光成功扳倒上官桀、桑弘羊等大臣,从此独揽西汉朝廷大权,开启了弄权模式。
汉昭帝刘弗陵是一位聪慧明断的帝王,这一点从他十四岁时就能辨别上官桀等诬陷霍光上书之真伪中可见一斑,所以,汉昭帝实际上早就可以亲政了,但怎奈大汉朝廷权力全在霍光的掌控之中,霍光不松手,汉昭帝只能徒呼奈何!
汉昭帝的遭遇,与西汉初的汉惠帝颇为相似,所不同的只是汉惠帝变成了汉昭帝,掌控权力者由吕雉变成了霍光。
公元前74年,汉昭帝二十一岁,到了规定的亲政年龄,按常理霍光应该归政,但就在此时,汉昭帝却突然病逝。于是,大汉权力依然掌控在霍光手中。
关于汉昭帝的突然死亡,疑点很多。比如他因何突然死亡?他为什么早不死晚不死,偏偏到了快要亲政时却死了?等等。
不管怎么说,汉昭帝还是死了,而且还没有可以继承帝位的儿子,这是铁一般的事实。所以,选谁做皇帝的问题就摆在了霍光与大臣们的面前。大臣们经过一番商议后一致认为,应该选汉昭帝唯一还在世的哥哥——广陵王刘胥来当皇帝。
让广陵王刘胥来当皇帝,霍光不同意。史书的理由是:霍光认为,广陵王刘胥平时多有违背礼法的行为,汉武帝在世时就不喜欢他。
但真实的原因是这样吗?我看未必!因为霍光后来选昌邑王刘贺当皇帝,这个刘贺不也是荒淫无度吗?可见,霍光反对刘胥当皇帝,主要不是考虑此人平时有没有违背礼法的行为,而是考虑此人是不是能受自己所控制,自己手中的权力会不会旁落。
如此说来,霍光反对刘胥当皇帝就很容易理解了。因为如果刘胥当皇帝,势必不会心甘情愿地受霍光操控。这也就意味着,霍光手中的大权极有可能旁落,甚至被收回。
所以,霍光力排众议,否决了让刘胥当皇帝的动议,而选择了昌邑王刘贺。刘贺走了狗屎运,当上了皇帝,但他只当了二十七天皇帝,就又被霍光废了。
按照史书的说法,刘贺是一个极其荒淫无度的人。而后世的考古却证明,刘贺并不荒淫无度。这两种说法,无论哪种靠谱,霍光的表现都有问题。
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立皇帝不是小孩童玩过家家,岂能儿戏?所以,如果史书的说法正确,那么霍光怎么可能在立刘贺为帝时不作深入的调查?又怎么可能不知道刘贺不适合当皇帝?但霍光最后还是选立了刘贺为帝,这是为什么?而如果像考古证明的那样,刘贺并非荒淫无度,那么霍光后来为何又把刘贺废了呢?
为了掌控权力,这恐怕是最合理的解释了。
霍光立刘贺,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可以掌控刘贺,可以继续掌控权力;后来刘贺大肆封赏原昌邑国的二百多位官员,这让霍光意识到,刘贺不好掌控,于是他就把刘贺给废了。
当然,霍光不会直白地告诉刘贺,因为你不听话,所以我要废掉你。
刘贺被废掉后,仍然心存侥幸,对霍光说:“我听说:‘天子只要有七位耿直敢言的大臣在身边,既使无道,也不会失去天下。’”言外之意就是,如果霍光不废掉自己,他可以让霍光执掌大权。
但霍光并不为所动,说:“王自绝于天,我宁愿对不起大王,也不敢对不起社稷。希望大王自爱,我不能再常侍奉于大王左右了。”说完,霍光挤出几滴眼泪,挥袖而去。
实际上,霍光当初立刘贺为帝是走了一步臭棋,有点作茧自缚的意思。不过霍光毕竟不是普通人,他在立刘贺为帝之前,已经埋下了一步暗棋,即任命自己的亲信田延年为大司农,张安世为车骑将军,全面掌控军政大权。后来霍光提议废除刘贺时,田延年、张安世果然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刘贺被废后,汉宣帝即位。汉宣帝刘病已是原太子刘据之孙,非常知趣,将朝廷大权全部委托给霍光,心甘情愿地当个傀儡皇帝,因此与霍光相安无事,直到霍光去世。
霍光辅佐,有人将其比作西周的周公。但相比于周公辅佐,霍光死抓权力不松手的做法,显然与周公相差太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