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了一部电影——《七月与安生》,原以为就是青春片常规的套路,顶多增加了些同性描写。
但真正看完,才发觉自己错了,感觉安妮宝贝真的要好好感谢陈可辛。
故事并不复杂,围绕两个女孩的成长展开的,讲述了青春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模样。但并也不止于此,它着重讨论了个体成长,讨论了两种自我的对立、冲突、矛盾与和解。让我看完觉得耳目一新,特别是最后那个照镜子的镜头,彻彻底底地将电影提升了一个段位。
电影据说对原著做了不小的延伸和改编,并且恰到好处。
故事最后的好几次大逆转,和一些片段的闪回,方式很新颖,结局很出乎意料,也带给观众很多的冲击。
其实,七月就是安生,安生就是七月。
她们彼此靠近,又相爱相杀,不过是对压抑在自我中的另一部分的靠近,和唤醒。她们是彼此的镜子,靠近和冲突,是两部分自我的此消彼长和互相对抗。
最后,这两部分自我握手言和,她们也就找到了自己最舒服的样子。
导演曾国祥说:“七月和安生,其实是一个女人的两面,是我们成长到人生中的一个阶段的转变。可能,小时候你是安生,长大成熟后变成了七月;或者,小时候你是七月,但到了一定的年纪就想要做回安生。轨迹不同没关系,都一样精彩。”
青春期的爱情,只是引发她们快速成长的一个导火索,一个助推剂,总会有那么一个人出现,不论他是谁。所以,在这部影片里,男主的位置没有那么重要,他只是在她们人生中的一个阶段出现,促进她们的成长之后又迅速离开的抽象的存在。
就像多年后,七月多次看到安生的脖子,问她,没有那个东西会不会觉得空荡荡的?安生说,习惯了,就好了。
面对成长,很多遇见离开,都由不得人选择。
只要最后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并且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那些失去,也就有了另外的意义。
七月与安生,她们是朋友爱人?还是一个自我的两面?
我们都渴望另一种生活。
心里都住着另一个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