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68
重读第三章《空间与时间》,第四节“时间的各种形式”
这个小节分类列举了不同的时间形式,有专注时间,休闲时间,暗时间和高峰体验。令我格外留意的是关于休闲时间的阐述。
在阅读之前,我对休闲时间的理解是摆脱工作的纯粹娱乐和“放空”时间——也就是说,我的看法是将它与工作时间对立看待,同时潜意识认为,休闲时间只有娱乐而没有生产力。
而郝老师的阐述,再一次刷新我的狭隘见解。
1.休闲时间具有创造性
郝老师认为,休闲时间是人本质的生活追求,决定着人的幸福指数,而产生职业倦怠,就是因为缺乏休闲。
很可能有人会认为,那种在工作中“混”的人,应该是休闲时间最多的人,也是最“幸福”的人,果真如此吗?
但是实际上,这类人,被无所事事困扰着的居多,这是幸福吗?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人类早期因为生存需求,因此根本没有休闲。但随着社会发展渐深,人类群体中分化出休闲为主的阶级,这些人在摆脱劳役以后,有了足够的时间进行艺术,科学,文学等多方面的涉猎,探究,从而带来了文明的创造和进化。在这个意义上,休闲时间是创造的前提和条件。
而对于一般人来说,灵感,新设想,也常常出现在人的娱乐休闲时间中——在放松的情景中,大脑更容易产生新的思考,从而产生苦苦而不得的灵感。
但是,这样的前提是,处在一定必要的紧张工作节奏中。如果休闲时间居多,也就没有灵感的必要了,生命处于停滞期。
2.休闲是工作的最高境界
郝老师还进一步提出,工作的最高境界是化为休闲?这很可能和我所信奉的大不相同。很多人认为,把自己的爱好当做工作,很可能毁掉自己对职业的热爱。的确这种说法看到了实际工作中的许多困难,压力和阻碍,这些会削弱我们对于从事爱好的内容的快乐和满足感。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爱好恰恰可以成为人在工作中有所思考和突破的原动力。对一个人足够热爱时,就更容易专注其中,更容易在困难中坚持下来,甚至深陷其中,茶不思饭不想,达到高度的专注,投入和认同。因此,工作不再是一种劳役,而是一种沉浸其中的享受。而一旦如此,人的创造性也更容易被激发,从而增加工作的创意和生产性,带来成就感,形成良性循环。
对于我个人来说,从事教育,正是出于我的志愿和热爱,因为喜爱孩子,乐于和他们相处,因此教育工作成为我的热情所在。虽然会遭遇很多困难,但是这份热爱,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使我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去想方设法地解决工作中的难题。有时还会因为一个“未解之谜”而寝食难安,食不知味,甚至会因为工作难题的新的灵感思路而兴奋地醒来,投入到新的一天工作中。在和学生的相处,和他们共同提升自我,改善处境的过程中,我的热爱,因为真实的投入,逐渐的成长,和累积的成就感,而不断加深。因此工作时间之外的专业阅读,教育科研写作,也不再是如行劳役,而是成为自我滋养的一种自然所致——它成为了我的一种休闲。
工作之所以成为休闲,秘诀其实就在于“沉浸”——你的生命沉浸在哪儿,哪里就将成为你的休闲,甚至你的价值。